What we are reading:Smarter Than You Think - TC

What we are reading:
Smarter Than You Think - TC

五十年前,科幻大師Asimov預言2014年科技,20項中全中9項,部份實現了5項,難能可貴。不過,他想像不到互聯網科技革命,亦猜不到我夠膽在這裏寫書評。
才子作家寫稿只需紙筆,但若沒有互聯網,我是文盲:少時放洋留學,荒廢了中文幾十年,全靠網上字典和google才能草草成文。更重要的是,有了facebook等社交媒體,我等從前不屬於"writing class"的平民才有機會在陌生人面前發表意見,練習寫作能力。
不說其它,能寫文章的奇蹟已令我由衷認同Clive Thompson新書《Smarter Than You Think (STYK)》的主題:「互聯網科技提升我們的智能」。

把智能「外判」予互聯網

狹義地說,現代人的智力「一代不如一代」。古人類學家發現,我們的腦比二萬年前的祖先細了一個壘球體積;當柏拉圖擔心「文字代替了知識」之時,相信已沒有希臘人能背誦整部荷馬史詩。隨着印刷技術以至現代電子媒體的發明,人的智能越來越依靠外掛的記憶。STYK 作者稱,"We,the memorious"不用再記憶瑣事和死板的資訊。時光流逝,雲端上的photo stream、臉書timelines上的status,好像將甚麼都記下來,但腦海中卻再沒有甚麼深刻的回憶。
可是,雖然象棋大師Kasparov最終不敵「深藍」電腦,但平凡之輩和家常軟件聯手,卻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Clive Thompson認為,「外判」了智能給互聯網科技的「半人獸」新世代,掌握無窮的資訊,擁有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更強大的智力提升,還在互聯網引發的集體思考網絡效應。雖然網上充斥着看似無聊的個人夢囈或偏激的情緒發洩,當不久前還是沉默的大多數都有機會公開發表意見、得到反饋,深遠的社會變化隨之而來。對此作者心境泰然,引用學術研究指出,在twitter全天候廣播之前,人們的談話也不見得有深度;咖啡廳、電話出現之時,智識精英都曾擔心社會走向庸俗,人們浪費時間在八卦瑣事。
「誰要知道你今餐吃甚麼?」當大家都習以為常將日常生活細節公諸於世,外判了智能的「半人獸」新世代的感知觸角就伸進了互聯網,交織成虛擬的環境感知(ambient awareness)。作者就是全靠一位和他不熟的網友,偶然收到他的「打卡」訊息後出手相助,覓得新居。和我們只有弱連結(weak link)的朋友,不但常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還是集體思考的良朋:太熟的群組,往往是回聲箱,社交網絡圈子外圍的朋友,更能提供新鮮的思緒。
Asimov最後一個預言"mankind will suffer badly from the disease of boredom, a disease spreading more widely each year and growing in intensity."沒有實現。我們擔心的不是沉悶,而是怎樣和互聯網無止境的分心魔法角力。
作者認為互聯網的好處和壞處相生,不會有killer app可以制止分心;我們要和新的數碼環境重新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例如僱主不應要求員工24小時查看電郵。
走筆至此,字數已過,苦無時間修訂,亦是互聯網分心之過。
後記:《Smarter Than You Think》出版後甚受好評,我亦有感是同類作品中的最好。月前我寫過《破點之後:互聯網就是大腦》,未來世界不會有google和facebook,互聯網將會面目全非,到時候再讀《STYT》裏早已煙消雲散的自身寫照,更覺彌足珍貴。
讀者開卷前若仍猶疑,可先讀Walter Isaacson的《Brain Gain》。這位著名傳記作家對《STYT》甚為推崇,認為作者是一位sensible utopian,亦認同他對科技災難論者的駁斥。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