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七十年代開始,當時殖民政府為求籠絡民心和有效管治,港督每年都會到立法局宣讀《施政報告》,藉以解釋政策理念。這份文件一般會包括來年政府的施政計劃,以及論述政策制訂的優次考慮,既有短期措施,復有長期的政策方向。目的在於增加政府施政的透明度,加強政策的認受性,說到底也就是管治的手段。
無可否認,過往的殖民政府只要稍事用心和集中處理民生問題,基本上就可滿足民眾所期和消弭社會矛盾。皆因其時香港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搵食」和「搵錢」確是如實反映當代的社會面貌,絕大部份市民只着眼改善生活和創造財富,甚麼社會公義和政治議題,莫說參與,大多時候連關注也談不上。
至於手握資源分配和管治大權的政府,只要能展示相當誠意,籌謀發展和積極建設,再者少不了在住屋、教育、醫療和福利方面添磚加瓦,自然會贏得喝采聲,然後市民繼續埋頭苦幹,奮發向上,獅子山下。
傾斜派糖 公器私用
可惜「老好日子」已過,香港自九七以來,社會和民心都起了基本變化,當家自主的心態有之;衣食足後追求更高的生活價值亦有,或稱「核心價值」也無不可;當然還有緊隨回歸而至的融合。過往那一套只重「民生」的執政思維,已然不足應付複雜多樣的社會現況。或者該說「派乜派物」根本不能解決所謂的「深層次矛盾」,反之卻只會添煩添亂。
偽首在《施政報告》當中以「量入為出」為結語,並強調要將資源用在所需,只怕是誤「人」為「入」。事關從政策方向以至傾斜度,我們何難了解偽首量「人」為出的思維。今次講扶貧,政策出現明顯將利益歸屬某一群組,既提出多項安老福利措施,又為低收入在職家庭提供600至2,600元津貼,更明言津貼不設居港年期限制,預計此番支出每年30億。
觀乎受惠人士當中,無非都是一眾低收入家庭和長者,當中少不免包括新移民在內,此舉無疑新舊(港人)有別,進一步分化撕裂。至於佔人口大多數的中產,繼續兩頭唔到岸,徒嘆痛哭只有交稅的份兒,卻是無福消受,起碼我面前的幾位同事如是說。
今次看似大破慳囊,套用建制派同一「蛇齋餅糉」的看家本領,向基層和長者派糖,無非賺取他們的人情,為日後累積一批支持者。此人明顯清楚自己的得分位,且清楚難以滿足中產大多有關價值的追求,如民主政制、言論自由、環保等,絕口不提。
再離譜是把關愛基金七個項目恒常化,更美其名為扶貧之義。想當初關愛基金初設立目的,是透過硬揼富商心口,化解社會仇富情緒,然成立後,大商家反應冷淡,最終不甚了了。想不到新政上場避過基金設立目的,還借前朝功績加以發揚光大,將補助性基金,變成恒常化資助,企圖繞過立法會監察公帑使用,簡直無規無矩。
社會貧富懸殊,弱勢社群生活困難,我們應伸出援手。然而運用公共開支,理應有既定原則和理念,並非因個人喜好而作為利益輸送,且是公器私用。更重要的是,扶貧政策理應有長遠的配套,包括全民退保等長遠政策,豈是派糖了事。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