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古董家楊子仁:為啖氣做琴

BIG SPENDER:古董家楊子仁:為啖氣做琴

香港有不少嗜琴雅士,演繹「一個琴一個故事」,退休古董商人楊子仁自製古琴的經歷頗詼諧,可以「為啖氣」概括之。
半隱居長洲的他,多年前聽到古琴大師姜杭生演奏《流水》和《秋風詞》,即被蒼古琴音深深吸引,與姜氏亦師亦友。學習古琴半年後,他隨老師到北京某名師的工場欲買一把琴,原本值15,000人民幣的古琴,因對方得悉買家是港人,即場提價至28,000人民幣,楊子仁深深不忿被視為水魚,於是誇下海口說要自己做琴。
一言既出追不回,楊子仁按照老師送贈他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主編的《故宮古琴》一書,按圖索驥準備他的大業,才發現做琴是一門精密藝術,但男人大丈夫又豈能食言?「單是選料已是難題,我走遍廣州找杉木,發現舊杉木大部份只有直徑三至四吋長,做古琴至少要九至十吋才行,我又不想拼料,結果由廣州走到新會,幾經辛苦才找到一支舊船桅作為琴體。」他還特意在廣州住下來,先周圍拜訪造琴廠和名家偷師,再花整整一個月閉關鑽研,專心做琴。「人家是有條不紊的學習,我是不理旁門左道的抓狂,誓要做出一個古琴來。」
「琴面岳山和龍齦的高度、琴面的弧度,三者會影響演奏時的弦線手感,岳山過高會抗指,過低會有沙音。」他儼如專家發言。在古董界打滾半輩子,楊子仁的自家出品當然也特別矜貴,這也成了他的古琴特點,人家用梓木做雁足,他則配以矜貴象牙;定音的徽一般用貝殼,他則用黃金代替;以硬木做的冠角和焦尾,他則改用貴價的紫檀和酸枝。
做琴過程中,他認為最困難的是開琴膛和批灰,厚薄隨時會影響琴音,必須靠經驗決定。在上弦這個步驟,他更請老師坐鎮協助調音,確保每一粒音的精準。「最後埋單我的確只花了不到二千元人民幣便做好一個琴,但加上請教高手的『學費』(應酬費),單是上漆敏感令我全身腫脹看了幾次醫生等等,這琴價值不菲。」有沒有悔不當初?「當然有啦!早知買一個琴回來便不用有苦自招,做琴真是很辛苦,以後真的不想再做了。」楊子仁悻悻然地說。
話雖如此,楊子仁迄今已自製了十把古琴,當中只有三把他感到滿意,其他都不算合格,都是非賣品。「主宰琴音有很多因素,木材不同琴音已完全不同,而且琴是越放得久音色越好,或許這是古琴最惱人又最迷人的地方,有種駕馭不來的魅力。」

楊子仁苦幹經年完成一把古琴,依據紙樣在原木定好琴式後,最難步驟是用各種刨細緻修正琴體,還要不時用尺檢查琴面孤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