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樂日:港式慈母歐陽妙芝:包尾傷自尊

童樂日:港式慈母歐陽妙芝:包尾傷自尊

「五年前,玉丞才三歲,某天幼稚園下課,他說覺得自己英文不好。」Christine回憶着,說選擇國際幼稚園,本是希望孩子玩多點。誰知兒子看到朋友和傭人間以英語對答、課堂時會談論課餘活動的樂事,甚至街坊會問兩小兄弟英文是否很了得時,兒子潛移默化地自覺不足。孩子的不安,蔓延至媽媽身上,危機感一觸即發。「我開始向同校家長打聽興趣班資料。大家都把港九新界最好的導師介紹給我。朗誦、游泳、鋼琴、英文等一應俱全。」Christine怪責社會風氣把對成人的要求加諸孩子身上,狠狠將無憂的童夢抹煞。

台上跪下宣洩壓力

玉丞五歲時,朗誦老師讓他上北京參加比賽,說要在港生存,少不了證書傍身。「玉丞卻在台上跪下了,我感到這可能是孩子表達壓力的辦法。」在同場老師鼓勵下,玉丞重新站起來朗誦。Christine雙眼泛紅,希望兒子能首嘗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的人生路。沒想過不帶玉丞參加比賽?Christine說不想抹煞孩子求知識的慾望和熱情。「玉丞從小喜歡書本,嬰孩時已閱讀兒童字典。我會坦白地告訴他有哪些興趣班,讓他選擇,教導他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怪獸家長」一詞,她說那只是歸納不理孩童意願的家長。

包尾傷自尊

翻開枱面上厚厚的數學和英文書本,連串方格、複雜線條和圖畫等密密麻麻,原來都是補習班功課。Christine說現代教科書太難,自己教不了,才假手於人,「我不要求第一,但也不想兒子包尾,這會傷害他們自尊。」排山倒海的額外功課,我問玉丞累不累?孩子說不累。喜歡嗎?孩子點頭。「不想停止課外活動,在家很悶。」我建議可自己設計遊戲,玉丞捧着書,說這比較有趣。談吐淡定,眼神流露出孩童身上罕見的堅定。在玩樂和進步之間,孩子選擇了後者帶來的成功感。反觀弟弟玉亨,「他不太喜歡興趣班,因此數目比哥哥的少一半。」她強調,因應性格選擇興趣班很重要。「玉亨自小比同輩睡得少,精力非常旺盛,便為他報喜歡的足球班,卻發現他手腳總不太協調。」夫婦二人於是帶他試打羽毛球,他一試即愛上。「這也算是因材施教的一種吧!」Christine笑着說。

課外活動排得密密麻麻,Christine說,星期五黃昏左右,兩兄弟體力便見底。

兩兄弟一同參加功夫班,但因興趣不同,弟弟報的班比哥哥少一半。

訪問Christine多次,這位拚命三郎媽媽總要趕在九時半前回到家。「因為是我和孩子Bedtime Chat的時間。」承認曾出現荷爾蒙失調,吃過藥,Christine自言正與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我知道他們累,但同時我也只是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老實說,我是位有心無力的天使家長而已。」

(左)玉丞
星期一:足球、朗誦
星期二:羽毛球
星期三:烹飪、游泳、鋼琴
星期四:英語
星期五:英語、舞蹈
星期六:足球、英語、朗誦、鋼琴、韓語
星期日:數學、普通話、繪畫、功夫
(右)玉亨
星期三:烹飪、游泳
星期四:英語
星期五:舞蹈
星期六:英語、朗誦、韓語
星期日:普通話、繪畫、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