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惡戰》 打極唔爛的墓碑!

蘋影話:《惡戰》
打極唔爛的墓碑!

老眼昏花,黃精甫導演這部《惡戰》幾時是黑白,幾時是彩色畫面呢?標準又在甚麼地方?又或者根本沒有標準,型就得?
我說過我第一次自己拿錢出來看的電影是《馬永貞》,帶來非常巨大的震撼,點解成百上千的武功高強人士,馬永貞一個可以殺晒?害得我後來上了幾課詠春拳,浪費了吃冰淇淋的錢。
黃精甫這部電影叫《惡戰》非常奇怪,用在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差的名字,但不像電影刻意營造自己的風格和影像,沒性格得不像這部片的野心。電影企圖擺出一種後現代的懷舊風格,黑白畫面在影片開始時用了不知多少分鐘?好像直到那個女歌手再唱歌時才變為彩色。所謂彩色,也是淡淡的,大部份不是黑,便是白,或者是灰。

應該全片黑白色

能夠找到一條這麼大的上海灘式的街道佈景,導演卻不弄出其他一般上海灘電影金光燦爛,燈紅酒綠,反而黑沉沉倘大的街道,像極了死城。若依這個思維為影片着色,這部應是全黑白片。
馬永貞、葉問及黃飛鴻等國術大師,生活在國難之時代,作為一個忠義的中國人,我們當然十分尊敬,這類電影全部都是向他們致敬之作,說出他們為民為國的英雄事迹。這只是電影附上的教育意義,真正吸引觀眾購票的還是打個不停的場面,多姿多采的招式,更重要的是我剛說過的香港人拍這類電影到底是宗師,不是普通泰國三流導演可學:那便是被打的人的反應,一定要強烈顯示其受到傷害,打鬥才算真實、過癮。你看每個被打中的人飛離地面後,總是撞上各式的硬物,等於被再打一拳,慘上加慘,觀眾才會覺得滿意。
在這些神話化的偉人故事中,黃精甫這一代的作者好像更進一步再神話化。並不是說他們會對這些偉人的歷史和生活有更多的探討,而是墓碑化。或者不應該說墓碑化,應該是石碑化。對我來說是同一樣的東西。怎樣石碑化呢?《惡戰》便是最好的示範。坦白說,每次我旅遊時經過那些名人的石像,我心中想的竟然是怎麼讓他們這麼慘,要日曬雨淋?最慘有小狗在碑下小便。嚴重的是當某時代某種意識形態產生變化,正和壞之間被重新界定,那些石像紀念碑還被打爛、生劏、摧毀。
新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像舊一代的腦袋,永遠希望將自己的偉人變成石碑。影片沒有顏色的處理,當然是表示這是一部歷史電影,卻同時也顯出這是個清白的,只有那些英勇的態度和拳腳才能夠留下來。這還包括他作為一個人的特性抽走,放進了設定好的標準偉大化之下:武功蓋世、以一敵萬、跑到上海來不為錢、不出賣祖國、不出賣自我,其他所有東西行開。

洪金寶亦有客串一角。劇照

黃精甫處理一般

石碑化其實是石頭化,它只是一塊被刻上名人樣子,和他背負着模糊歷史的石塊。所有這類作品的公式一股腦兒全放在同一個籃子,努力在打鬥的視覺上着墨,就像那些雕像要威武不群,英姿颯颯姿勢。因為你只是拿它來敬拜。
若說在影像的凌厲上,黃精甫還需要多多學習,很多場面處理得比較一般,只是靠攝影令場面有氣氛,當然不是《一代宗師》之流那些大導演的料子。不過,有做總好過冇做,黃精甫在港產電影工業中努力找尋自己的風格,還是值得讚賞的。可是劇情太爛既是這類電影之共性,除了演員打得出色外,我差點睡着了。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