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底行規消失 勢挫投資者信心

包底行規消失 勢挫投資者信心

【前無先例】
中誠30億人民幣礦產信託面臨「爆單」,在內地引起高度關注,是因為事件有可能打破信託業多年來奉行的「剛性兌付」行規,即發行人或承銷商從此不一定會為投資者包底。內地信託產品深受歡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信託公司和銀行多年來刻意維持「信託無風險」神話。在過往兩年,內地已發生多宗信託投資對象違約,無法支付本息個案,但涉事的信託公司全部選擇以自有資金支付。

過往銀行賠償了事

目前內地信託理財產品,除較低風險的貨幣基金產品外,收益較高的產品多數投向礦業、房地產、股權投資等高風險領域。內地近年在礦業開展整頓,並實施房地產調控,有多家依靠信託融資的公司被波及,出現債務違約。
在2012年12月,華夏銀行發售的1.6億人民幣高息理財產品,由於投資對象經營失敗,到期無法兌付,引發投資者示威抗議。華夏銀行稱該產品是員工私下售賣,銀行沒有責任,但最後為寧事息人,投資者最後全部獲還本金,事件更加深內地投資者「買理財產品不會有事」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