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芊陌:夢想?不單止講呢啲! - 蕭煒春

悠遊芊陌:夢想?不單止講呢啲! - 蕭煒春

上星期跟女兒造訪新落成的香港單車館,現場觀賞香港國際盃場地賽。星期六的下午,雖然有「牛下車神」李慧詩、前世界冠軍郭灝霆、「鐵血車神」黃蘊瑤等坐鎮,偌大的場館仍是有點冷清。正因為人少,我們可以從容地坐在終點線附近感受賽事的迫力,李慧詩與中國車手鍾天使在爭先賽的惡鬥,看得人熱血沸騰。除了精英運動員外,還有一批只有十七、八歲的青年軍同場較勁。小悠邊看邊興奮宣告:「到我十七歲的時候,希望可以有機會在這裏參賽。」
「你知道李慧詩的大腿有23吋粗嗎?」「黃蘊瑤曾經在亞運會比賽時被撞至肋骨碎裂,仍忍痛負傷上陣,取得銀牌。」「單車運動員經常要出外訓練和比賽,一年只有不到兩個月時間留在家呀!」人家講夢想,做媽媽的卻在大潑冷水?只因我家的孩子,眼光只停留於運動員在歡呼聲中衝線的一刻,忽略了風光背後的辛酸與汗水,而且毫不為意,原來更多人是汗水、淚水都流過了,卻由始至終都只能默默耕耘。
在面書上看到一篇題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文章,說的是剛加盟意甲AC米蘭的日本足球員本田圭佑,小學作文時已立志日後要成為世界第一的足球員;對比一名可能是虛構的香港小孩,雖然同樣鍾情足球,卻因為父母認為踢足球沒出息,硬逼他遠離球場考上名校,畢業後當個循規蹈矩的銀行上班族。父母通常都被描繪成夢想的扼殺者,但真正令夢想幻滅的,更多時是整個社會的氛圍。
大家都推崇運動員的堅毅不屈,會被他們逆境下全力以赴的情操所感動,但我們的社會,對這班背負着香港精神的全職運動員又有多少支援?答案是每月$5,910至$34,800不等,視乎所得的獎牌數目及份量。若要被評為獲取最多資助的精英甲+級運動員,需在奧運或世界錦標賽躋身三甲,查閱體院名單,全港目前只有八人屬這個級別,包括李慧詩、郭灝霆;羽毛球的胡贇;以及乒乓球的張鈺、姜華珺、李皓晴、吳穎嵐和帖雅娜。運動員未必能時刻停留在頂峯,但政府的資助卻相當「現實」,每兩年檢討一次,不達標即被降級。游泳是最受香港家長歡迎的項目,香港多項紀錄保持者施幸余便曾申訴,當日為游泳而放棄了學業,只是當成績稍為滑落,即被降為乙+級,每月資助被削近半,連出外比賽也要自掏腰包補貼。
同一個夢想,到底是否不切實際,視乎身處一個怎樣的社會。金錢以外,還未計算體育會的小圈子利益、以「埋堆」與否操控運動員的出賽資格、政府撥出六千萬元推動鳳凰計劃,未能杜絕假波卻被指膨脹了足總的受薪架構、港協暨奧委會多年由霍家壟斷,演變成由上而下的體壇獨立王國……
23吋粗腿是努力的見證,運動員的犧牲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孩子們應該擁有做夢的權利,只是大人們不應讓他們賤賣夢想、乞憐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