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修辱》(The Nun)制度的錯還是幽閉恐懼?

蘋影話:《修辱》(The Nun)
制度的錯還是幽閉恐懼?

在韋華第(Antonio Vivaldi)的《聖母悼歌》(Stabat Mater)配樂下,明顯有着反諷意味,一群終身侍候上主的人,卻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性,而在整個修道院大制度的束縛下,這群女性都找不到出路,結果一切還是由男性去幫你找,或者作為道德的判斷者。《修辱》不斷地在這些女性的身上追逐着的同時,我嗅到非常強烈的大男人主義味道,也許這是反映中古世紀的實況吧?
雖然女主角不斷地反抗她所處的不堪景況,實際上這是部和稀泥的電影,沒有真的控訴些甚麼。又或者反映在三位院長的性格上,正好說明這種修道院的不人道,和把人性扭曲的惡行,也算是一種溫和的控訴。第一位院長被描寫成慈祥充滿了愛心,她只是用盡各種方法誘導寶蓮艾特妮(Pauline Etienne)成為修女,或者不能視為奸詐。第二位院長便是上一位的反面,嚴厲又冷漠無情。導演沒有把影片弄成黑獄電影,一切像是那些漂亮得無話可說的靜物攝影,溫和又美麗,反而第三位院長的描寫更為誇張。伊莎貝荷拔(Isabelle Huppert)又來演出她擅長的扭曲角色,一個愛上女主角的修道院長。當然,這樣淺白的象徵人人都知道導演是要說人的慾望不會因為修道院的束縛而消失,它只是被扭曲,被變形地存在着。
和稀泥的電影永遠都是美麗的,它不會煽情浮躁,它不會販賣廉價的煽情,但反過來看,電影只是在一個被設計成接近密室式的地方,展示各種不同的人性,這份展示,隨着敍事觀點的受限制,你只能走在修道院的管道上,隔着鐵籠觀看這些東西,它背後的社會,背後的宗教意義,和背後的專制社會的影響。有一個鏡頭顯示這部電影的導演不是我們鹹濕佬的色情意識。影片唯一真正羞辱的地方是要女主角脫光衣服搜身,女主角脫光衣服之後鏡頭是從左邊看到她的裸體,光線上的影響你反而覺得她像極了貞潔的聖母,而在右邊的一群修女只是卑微的人類。這個畫面反而是全部電影最具宗教意味的,其他我們只是看到空洞和浮淺的所謂對人性壓制說的控訴,又或者這種專制帶來對人性的扭曲。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