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上映很久了,只是如今流行限量上映,一些不太商業化的電影,以每周一場或幾場上映,因為場數少,而又非常「藝術」,喜歡這類電影因為物以罕為貴,幾乎場場爆棚,我甚麼電影都要看,自然對這類限量放映的電影放到最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銷售策略!
《修辱》提醒香港人,無論你是處於宗教或是政治的困境,都要忠於自己,說真話,努力對制度反抗,才能找回你應該得到的。在香港這個不斷地被侵蝕的環境下,應該有勇氣站出來說不。
這只是我個人的願望,《修辱》並沒有這個力度。刻意平淡和靜物式攝影的,有關一個少女被迫進入修道院,遇到的各種不同的領導:慈祥的、冷血的、色慾的。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各式心理不平衡的人物出現,羞辱者和被羞辱者在這個制度下同樣都是痛苦的。
紀洛姆尼克樂(Guillaume Nicloux)的電影我應該沒看過,這部柏林影展競賽電影,顯示這個導演對於鏡頭的運用十分熟練,和對電影的氣氛掌握有絕對優異的能力。但就像所有主觀視覺的電影,在敍述上的困難令影片無論在內容或劇情上都十分浮淺。它只能視為是我們現代人對中古世紀修道院的一次歷史旅遊,而所有你看到的景象都預先有基本的認知。
這是一部從敍事角度來看非常奇怪的電影,開始時它似乎是一部全知式的客觀電影,可是到寶蓮艾特妮(Pauline Etienne)在被囚的暗室所寫的手記後,敍事的角度好像只是環繞着她這個角色所看到的東西描寫出來,她看不到的或感受不到的地方,完全成了盲點。這便是單一敍事角度所帶來的危險。觀眾只看到戲中人的世界,又或者是導演想你注視的世界,於是在沒有其他外在事物的支撐下,一切顯得非常空洞。這也是本片其中一個主題。寶蓮艾特妮的遭遇好像生下來是為坐牢,修道院被各種鐵欄柵的意象弄成是一座監獄,其他的地方你都看不到,於是坦白說,我覺得這部電影所要控訴的意識,實在非常浮淺,最後的結局更是令我驚愕。代表了甚麼?代表了這個私生女變成公主的童話嗎?
撰文:仰止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