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離地扶貧 - Joycelyn

好不主席:離地扶貧 - Joycelyn

編按:是日由盧主席秘書Joycelyn執筆。

去年確是驛馬之年,走遍西班牙葡萄牙過聖誕之餘,亦三次訪台。當中最窩心的,就是年初帶同100名殘疾兒童及家長,飛往台灣一天,體驗飛行滋味。當時主席亦參與其中,與同行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還獲得靚仔「金剛」美譽。小朋友開心之餘,主席逗笑了,活動有exposure,公關大員亦樂了,怕且股東亦沒甚麼意見,真正做到皆大歡喜。
一個私人企業贊助的慈善活動,打正旗號以成就弱勢兒童飛行夢想為目的,而相關宣傳品(肯定未經主席過目)且有提及為他們提供一個機會,享受同等的飛行權利。
當然,一班小朋友高高興興出發,飛往外地玩樂開懷,目的已達,實在不必煞有介事上綱到甚麼「同等權利」。甚麼時候開始,飛行體驗變了一種基本同等的權利呢?在我眼中,生而平等的權利只是民主自由,搭飛機,縱已普及,惟對不少人而言仍是奢侈得很的欲望。

搞清甚麼是基層必需品

這令我想起去年特區政府辦的「家是香港」,最終不過淪為交數遊戲,慘淡收場。未幾,新一輪以扶貧為名的「築福香港」隨即上馬,其中包括資助低收入家庭睇賀歲盃、單親家庭坐直升機遊香港。稍有政治智慧也知道,這些活動名目一出,定必引起民間強烈的反彈。
基層家庭未有經濟能力搭直升機,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又有幾多普羅有?雖然我們亦十分樂見基層兒童望着維港璀燦夜空時的天真笑臉,然而飛行和睇賀歲盃,與「扶貧」二字有何關係?扶貧不就是要幫助基層解決生活最基本需求嗎?為何竟變成了滿足一個「非必不可少」的奢望?想這個主意出來的人,不是腦囟未生埋,就係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這些政策,和漢惠帝的千古名言:「何不食肉糜」一樣,惹人生厭。
這個不着邊際的「離地」活動,可謂與「扶貧」理念風馬牛不相及。難怪主席獲悉後,即破口大罵,訴說自己讀大學時,有了經濟能力後,才花自己賺來的錢到外地旅行。此前的所謂「外遊」,亦不過陪同家人過關北上,拖着紅白藍大袋,還要穿上多件大褸棉襖,以送贈內地親友。與其說「外遊」,倒不如說他「外勞」更為貼切。
政府搞扶貧,理應以協助基層家庭度過困厄為目的,尤其運用公共資源去扶貧時,需要顧及公眾的觀感和期望。
私人企業贊助,可謂打造品牌的正面形象,但政府花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納稅人的錢,在分配公共資源的同時,亦要顧及民眾期望,無謂為了面上貼金,遠離民意和忽視基層的實際需要,本末倒置。套用主席前語:「善心是你的,政府資源卻是市民的。」
去年更有團體指出,超過一半受訪綜援家庭過去三年未能為子女安排外遊,請問這有甚麼問題?我想最大的問題就是調查本身。對於綜援家庭的生活情況,應寄予同情,惟亦要有所區分,不然南亞海嘯期間被揭發旅遊的綜援男女,怎成眾矢之的。
我亦有認識朋友雙親每天辛勤工作,為食奔波,十幾年也沒有入戲院睇戲,又請問政府為何不包他們每年入場睇三次戲?
唔該政府每次推出政策,分清楚甚麽是必需品,甚麽是欲求!是次推出的政策,只是說明,對於負責高官,去旅遊是必需品!但我相信對於好多飯都食唔飽基層而言,你拿出幾千蚊的飛行旅費,資助其一個月伙食,對其幫助反而更大!

Joycelyn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跟住有錢國偉陪你夜蒲!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