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一年一度奧斯卡舉行在即,片商翻譯片名不得不打醒十二分精神,這期搶眼球的妙筆不少,是否戲如其名暫時未曾揭曉,引起買票入場一看究竟的慾望,已經成功了一半。不過向來另類的我,倒先被一部與金像獎無緣的韓國片吸引:叫《特務戇金》喎,有什麼辦法不笑到彎腰?偷渡進入粗口領域奔馳,聲口稍為歪少少,避開道德檢察官的利剪,已經成為香港潮流趨勢,翻開任何一本《100毛》,都不乏漂亮的示範,而售賣傢俱的鋪頭一個唔該爬上「路姆西」的高度,全民以特首作靶心爭相過口癮,簡直令人目為之眩。這部號稱「兩大實力派反轉形像」的喜劇,可惜有點慳皮,壯志未酬口先收,假如能夠增加一個字叫《特務戇金金》,恐怕戳中的笑穴更攞命吧?
片商的神秘邏輯,我們這些升斗市民是永遠不會明白的,靠有限的智慧猜測,往往流於坐井觀天。或者測字先生合指一算,斷定鏗鏘的四字才可以發到唔清唔楚,又或者老闆生性矜持,信奉逢人只說三分話教條,更加可能志不在此,攀折camp樂園的隔籬花非秀才所願,被壞鬼書生碰個滿懷純屬不幸。譬如奧斯卡大熱的《12 Years a Slave》,為何不坦白直譯《奴隸十二載》或《為奴為婢十二年》之類,實在教迷戀《火網梵宮十四年》和《十年一覺揚州夢》等等粵劇電影名字的老派觀眾迷惘。從翻譯角度看,就算《被奪走的12年》更貼近劇情,放棄了點題的「奴隸」真是得不償失──我諗埋一邊的腦筋,當然認為是蓄意隱瞞影片濃墨描寫黑奴的事實,刻意將骷髏骨繼續鎖在衣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