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早於2005年便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惟未包括香港。今年初本港終於與東盟展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市場預期將有利增大雙邊貿易規模,並有望吸引高增值製造業回流香港生產,或經香港轉運。廠商冀雙方盡快簽訂協議,保護港商於東盟的投資產權。
記者:周燕芬
工業貿易署發言人表示,預計今年初將就香港-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正式談判,藉此加強雙互的貿易和投資往來,為業界帶來新商機,並促進長遠的經濟增長。
協定內容將包括撤銷、減少貨物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優惠產地來源規則;開放服務貿易;開放、促進和保護投資;及爭端解決機制。
內地成本升 覓新出路
香港貿發局亞洲及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師何達權期望,談判於一年後有成果,屆時雙邊貿易發展可望增速。他以中國-東盟為例,2005年簽訂協議後,至2012年間平均雙邊多貿年增速逾20%,高於香港同期增幅逾10%。事實上,中國-東盟協議也帶旺香港,香港轉口往東盟的貿易保持增長,未受打擊。
何達權又期望,香港出口往東盟貨物大部份享有零關稅後,一些高增值、高關稅的貨品,有機會吸引由中國回流經香港再出口往東盟。因為香港的機場物流基建設施較完善,港商交貨準時,具有誠信,香港亦可提供附加值服務。
維雅製衣廠董事巢國明亦認同,協議或會吸引部份高增值、非勞工密集的製造業回流香港製造,以取得「香港製造」原產地資格,再以零關稅將貨品出口往東盟。
盼保障港商投資產權
巢國明指歐美傳統市場需求疲弱,東盟新興國家發展較快,市場潛力較大;而「香港品牌」於東盟亦具有一定「信心」支持;加上內地生產成本上升,亦促使港商尋找新出路。
柬埔寨上月底開始爆發反政府流血事件,影響部份港商於當地工廠要暫停生產迴避。工總副主席林宣武則期望,特區政府與東盟展開談判,雙方能達成投資保障協議,保障港商於東盟的投資產權。
香港與東盟於2012年貿易量為940億元,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達4,000億元。現時香港出口往東盟貨物的關稅,電子貨品低至5%以下,玩具、成衣、鐘表等,普遍約在5至10%水平。
曾經有質疑,香港本身是自由貿易港,東盟跟香港談判沒有甚麼益處。不過何達權認為,談判促使雙方大部份貨品最終以零關稅進口,將有助刺激雙邊貿易,將整個餅做大,對東盟也會有好處。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