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程證制度,用共產黨的一句話,根本是「歷史遺留問題」。
香港本像上海租界一樣,可自由進出。歷史上,每逢大陸動盪,香港就成為大陸難民收容所,局勢穩定後再回去。但1949年大陸易幟,完全打亂了香港的部署。時任港督葛量洪以為難民遲早會回內地,但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坦承評估錯了。難民源源不絕湧入,於是1950年香港急急封鎖關卡,第二年還圍上鐵絲網,設置禁區,派軍警駐守。中國外交部隨即抗議,認為香港是中國領土,港英無權限制中國人到香港。最後港英妥協,答應只要來港者持中國簽發的「通行證」,香港一定接收,至於發出數量多少則由中國決定。這就是單程證制度的前身。
當時,港英政府通過與中國磋商及實施配額制,來控制入境人數,1950年代中期來港人數限制在每天50至70人;後來中國發生大饑荒和文革,出現逃港潮(1971至1981年10年間,有過50萬人偷渡到港)。港英政府開始實行抵壘政策;到1980年,由於非法移民實在太多,才決定遣返。這段時間中國政局動盪,政府每天發出到港通行證數目相當飄忽,有時數十張,高峯時超過300張。
1980年中英達成協議,將通行證制度規範化,當中可到香港定居的《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定為每天150個,以家庭團聚為目的。之後名額多番改動,1983年降為每天75個,1993年105個,1995年又變回150個。後來這種安排還被寫進《基本法》,延續至今。
單程證制度的源頭,是中國要確立對香港的主權,但迴回歸16年後,還需移民審批權來確立主權嗎?單程證實施之初,確有實質需要。50年代偷渡者多是年輕男性,許多在大陸已有妻兒,來港後骨肉分離。80年後已無大規模偷渡潮,而1983年至2008年間單程證移民累積超過百萬。過去長期分離的家庭,要團聚的都已團聚。事實上,每日150個名額有30個給分隔十年以上的配偶,每年可有10,950人來港;但01年這類人只有3,329人,09年剩下829人。
由於出生率下跌,1997年至2012年港產嬰兒約有83萬(不計雙非),而同期單程證移民就有76萬!單程證移民已成為香港極重要的人口來源,但在新移民到達羅湖關卡前一刻,港府對他們一無所知。來多少人、甚麼時候來、來些甚麼人(來了中國走私重犯賴昌星,還是入境處縱火案主腦施君龍),通通不知。如果要了解新移民的背景、有甚麼技能、做過甚麼工作,也得做調查才知道。
因此,港府制訂人口政策時就非常尷尬。2002年《人口專責小組報告》中這樣記載:「我們對來港移民的素質沒有多大控制。故此,我們需要培訓新來港的成年人,提升他們的技能以配合本港的經濟需要,這項任務至為艱巨。」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逼切需要高學歷、有特殊技能的移民。過了十年,這項「至為艱巨」任務做得怎樣?根據統計處數字,2001年,約七成新移民從事「非技術工人」及零售、餐飲等工作;2011年,情況竟幾乎一樣!
當年中英密室談判、私相授受,搞出一個由境外政權審批的移民制度﹔運作至今已不能配合現代香港的發展,反而不斷觸發中港衝突。最好的做法,是港府取回審批權,以修正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退一步,港府至少也應該參與審批,以便在制訂人口政策上有更大主動權。
陳仲明
前港視編劇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 跟住有錢國偉陪你夜蒲!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