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理財冇家教 - 丘亦生

金融雲端:理財冇家教 - 丘亦生

早前網上瘋傳一家幼稚園在校內放了一塊寫滿各地股市指數表現的告示牌,事件又引發一輪怪獸家長、贏在起跑線的熱議,不過當了家長的你,以為從小灌輸及教化,便可以令子女及早理財有道,美國聯儲局的研究告訴你,你可能白費功夫。

父母教理財 子女當耳邊風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兩名高級經濟師,最近做了一項別開生面的實驗,他們在華盛頓一家公立學校,找了一班學生及其家長,參與一個遊戲,從而測試其理財態度。遊戲開始時,每組內的組員都會分到一筆錢,然後他可以決定,向大組貢獻多少,自己保留多少。最後大組的錢會倍增,然後平分給組員。因此大家越無私,最後大家得益會最多,但從個人角度,自己捐少一點甚至不捐,一樣有得分,而且其他人可能有同樣想法。參加者便要在兩種張力中作出決策。
研究發現,父母一組在遊戲中,平均會捐出手上的58%現金,而子女一組則平均捐出55%,兩個平均數與其他類似研究分別不大。
不過,要記住,這是平均數,研究的有趣之處,是發現父母與子女的捐款比例,完全沒有相關性。這意味着,父母分配資財的價值觀,並沒有影響到子女,可說家長與子女各有各態度。
將研究的結論推而廣之,意味父母的循循善誘,很多時變了耳邊風,最終子女很可能從家庭以外途徑吸收或形成理財觀念。問題是,這些其他途徑其實很貧乏,也可能誤導,以致在幾乎所有的理財素質(financial literacy)調查中,結果清一色不理想。
好像幾年前美國一個大型調查便發現,四成的信用卡持有人每月都會因為沒有清還欠款而被罰息,三分之一答不出自己的信用卡息率是多少。哈佛金融歷史學教授Niall Ferguson更曾說,他教過不少名牌大學的學生,很多連名義利率與實質利率的分別也說不出。
要惡補理財概念,原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坊間的所謂理財班良莠不齊,有些更純粹sell名人,如《窮爸爸富爸爸》系列作者清崎及電視節目《飛黃騰達》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推出的理財課程便不時被人詬病,其他較正規的,亦被發現效力甚短,短期或有改善,但所學很快便煙消雲散。

靠遊戲 灌輸處理債務知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坦承,要令所有人都培養出理財素養是不可能的,若以為給一個高中生一個財經課程,就能把他變成一個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是天真的想法。
不過在規劃人生方面,理財畢竟太重要了,最近便開始有人嘗試,用遊戲而非坐定定上堂的方法,來灌輸理財知識。例如哈佛大學員工的信用合作社,便開發了一隻game,希望玩者透過遊戲領略複利的概念及債務的管理。亦有人推出各種各類的App來簡化理財,甚至加入社交元素,透過與同路人交流來互相砥礪。新取向的成效如何,仍有待驗證,但總比在幼稚園便看股價有效吧!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足本收睇《亂噏24》x卓韻芝;跟住有錢國偉陪你夜蒲!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