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性讀者自云唔識電郵,唔識打字,寫咗一封毛筆信,託人送嚟俾左丁山,內云:「窮則變變則通」,少時祇有木檯一張,做功課吃飯玩牌都祇有用同一張枱,有時,還會是麻雀枱,那麼小孩子便要坐在碌架床邊,當書枱用來做功課,從沒有想過要有一張書枱,也如此順利讀完了中小學。
鄰居李太,台山人,有一子一女,都在培正中學讀書,租了一間房,一家三口,就住了好幾年,直到美國移民簽證發出到美國與李先生團聚,一子一女在香港念書成績優異,到美國升學也非常順利。是時代變了,書枱便是書枱,沒有書枱便影響學習,對五十後的一代來說,像怪論。呢位讀者顯然係睇咗本欄「未必人人有書枱」之後,有感而發嘅,在1950年代出生嘅窮孩子,有書枱者係幸運一族,不少人今天已有所成,見一啲社運人士講到窮孩子冇書枱會影響學習情緒,顯然不能認同。
一位熱心50後,幼時住在深水埗貧區,而今學業事業有成,退休後熱心於青年服務,係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主席,因投標成功,將1954年落成嘅第一代徙置區大廈──石硤尾美荷樓──改裝成為青年旅舍,佢本來平時十分低調,但為咗宣傳推廣美荷樓,不惜接受「蘋果日報」訪問,佢就係黃奕鑑,新亞會財系1977年度畢業生,與陳茂波同班。
收到上述讀者來函之日,同時收到黃奕鑑送來一本新書「美荷樓記」(作者張帝莊),張帝莊名字似曾相識,如記憶無誤,應是二十餘年前星島日報嘅記者及專欄作家,以文筆流暢見稱。
在石硤尾徙置區長大嘅兒童,應該全部冇書枱讀書,本書第45頁嘅1976年圖片就清楚顯示一個單位內只靠布簾分隔兄弟姊妹父母嘅床位,容不下一張書枱飯枱,今天之經濟日報社長麥華章生於1949年,在石硤尾度過十二個生辰,住在石硤尾木屋區木屋,上唔到樓,一家六口的家住在二百呎木屋,一半用作五金工場,一半放了一張床,一張枱,一個櫃,一個米缸,別無其他傢俬。麥華章讀石硤尾官立小學,考升中試派入皇仁(那時候沒有分區派位),考入港大,從此生命不一樣。又有一位住在深水埗的窮學生陳志海,口頭禪是「做人唔好姓賴」、「千金難買少年窮」,由一位成績普通又普通嘅學生至到成為港大法律系一級榮譽畢業生,知名大律師,讀「美荷樓記」,就知道冇書枱絕對不是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