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散晒 - 畢明

香港散晒 - 畢明

到底是災難片還是鬼片?自97以來香港社會無間上映的。
如果是鬼片,就要捉邪治鬼;如果是災難,通常都要等爆大鑊之後,水淹火燒猿人來襲明日之後,才見劫後餘生,重新建設由頭來過。總算得個明白。
這裏的問題,可能是人人都知道這裏有問題,但問題有點像佛地魔,人人掛在口邊卻不得一語道破,沒有人能夠解決、知道如何解決、有能力解決、有方法解決問題,所以,窘在困局,非常不安,兼有些神經質。現在是鬼影幢幢又未正式現形,隻衰嘢攝吓攝吓,張牙,走了,舞爪,遁咗,以希治閣電影語言來說,最鬼恐怖。你知厲鬼常在,魔氣濃重想像無限,惶惶不可終日,閒來又一些大小嘍囉不停滋擾,非常討厭。係唔知幾時死點死法。警覺性高的,發現魔爪在此進行慢性凌遲,一片片殘忍地割剮這裏珍惜的一切,你看看HKTV、看看明報。香港在退步,誰都知。確診不了片種就下不了藥,都唔知叫哈利波特、捉鬼天師定Bruce Willis來打。
97前有移民潮,太空人,廣告、電影都反映當代情懷情緒,現在,次文化潺弱乏力得再沒有問《你還愛我嗎》的樂隊,也沒有風流地說「香港幾好都有點捨得走」的廣告。醉生夢死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香港曾經還浪漫地不在乎天長地久,如今歸還了的地方,有無限期的回歸歲月,如黑洞,連「偉業獨自在美洲很多新打算,瑪莉現活在澳洲天天溫暖」的《今天應該很高興》,都唱不出。曾經的漁港崛起經濟奇蹟身份驕傲變成身份危機,長期病患內出血,經濟內出血、人口內出血、教育內出血……否則那有這麼多學位、孕婦床位、住屋、國教問題。現在這裏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冇希望。
最近兩齣重頭港產片,《風暴》和《救火英雄》,不約而同地都具體建構呈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香港散晒!說得粗俗和到肉一點,是「冚包散」。《風暴》偷步讓悍匪與魔警一起佔領中環,整個中環心臟地帶,置地廣場一帶先封鎖後淪陷,重火子彈炸彈亂掃狂飛,不惜一切瘋炸猛轟,中環進入緊急狀態,牽連到皇后大道中路陷!煤氣管大爆炸,港鐵站末日式崩塌車毀人亡!那是香港,那是中環,要幾爛有幾爛。前所未見。《救火英雄》呢,又天災加人禍,發電廠大爆炸,燒個稀巴爛,香港平安夜全城停電大黑暗,交通全面癱瘓愁困死城,東方之珠再無萬家燈火祇剩驚呼狂叫恐懼中黯然無光。這兩套都不是動作英雄片,是香港災難片,別告訴我沒投射當代氛圍。我沒有說它拍得好不好、特技水準如何,但劇情畫面是毫不手軟、片甲不留、悲壯鬧烈的給你看香港如何散晒。
美國70年代流行災難片,實源於swinging 60s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衝擊,後越戰及後水門事件引爆信心危機,深沉的無力感充斥拖着社會氣氛下墜,人人日日冤口冤面唔信政府,資本主義建制面臨分崩離析,災難片的英雄和事後光明,強調中產白人社會安然度過危難的能力,化解恐懼和憂慮,美國最終必能出生天,簡直是精神定心丸。香港的災難片,一齣佔領了中環的魔警自首監獄餘生,悍匪全軍覆沒;另一齣情與義值千金,建制信不過,兄弟總算靠得住,但最後燒毁殆盡之後好似仲要多謝祖國協助救災。哈哈,災難笑片,無笑有淚。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