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內地資金 球員 係足運生路定絕路?足球評述員何輝:唔可以賴晒國援

隔牆有耳:內地資金 球員 係足運生路定絕路?
足球評述員何輝:唔可以賴晒國援

【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何:足球評述員何輝

近年本港球壇打假波事件迭起,都牽涉到南下的國援,有指河水污染井水,國援成為眾矢之的。
記:如果不引入國援,可否杜絕打假波?
何:這個問題幾敏感。本地球壇九十年代都出現這個情況,有本地球員被廉政公署拘捕和定罪。因此如果說因為有國援,香港就有打假波,是說不通的。
這情況不只在香港聯賽出現,連一向不受關注的北歐聯賽、東南亞賽事都出現打假波、操控賽果。所以不應一概而論認為引入國援是錯誤,兩者不能直接掛鈎。
記:國援帶來爭議,本港球隊引入國援有甚麼好處?
何:國援是最方便、成本最低的外援來源。如果要去歐洲引入外援,以目前本港聯賽和球會資源,是負擔不來的。並非內地球員質素一定好過香港,雖然本港球員練習可能比內地先進,但他們體質、體能方面會比較優勝,又可放較多時間訓練;內地人口眾多,球員數量一定比香港多,可供本港球會選擇。
09年東亞運,香港足球代表隊撼贏日本,頭號功臣陳肇麒成為新一代球星,但相比起八十、九十年代球星輩出,如李健和、山度士和歐偉倫等,始終令人感到今不如昔。
記:本港球星好像已成歷史名詞,是否嚴重青黃不接?
何:要出球星,首要講天份,並非只是訓練方法。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球員質素好高,近呢十年好難比較。
現在年輕人踢波普遍度不及以前,就算去練波,都只是一至兩個小時。即使現時訓練較以往系統化,但欠缺長時間浸淫,難以提升水準。
記:年輕一代是否不再熱衷足球?社會風氣轉變?
何:六十、七十年代睇波係十分盛行,到九十年代已無如此犀利,當時很多比賽都在大球場進行,多數坐滿,十分「墟冚」。
由於社會狀況改變,現時資源擺放不同以前,不太多人專注於足球和其他體育項目發展。以前沒有太多娛樂,去踢波的人,普遍不富裕;但現時則見到很多學童,由家長帶往球場交教練教踢波,當是興趣,這不及以前在維園、修頓、卜公花園硬地場浸出球技來。
今次愉園球員疑涉打假波案,涉及內地贊助商操控。內地球隊不少屬大企業名下,如廣州恒大、廣州富力,但本港大集團卻未有贊助球會,球員薪酬不高,有人或因而鋌而走險打波假。
記:內地球隊會否受到贊助商直接影響?
何:今次愉園事件頗「得意」,直指受贊助商影響,我真是聽都未聽過。因為贊助商、老闆、球會董事局對操控賽果的角色不大,通常只是球員。
我跟廣州恒大、廣州富力董事局成員都有聯絡,他們只是組織管理團體,去幫個教練。這兩個球隊聘請著名教練納比、艾力臣,把整隊球員都交教授訓練。
記:為何香港不見有「長實愉園」、「恒基南華」等的冠名贊助球隊?
何:我不敢幫大集團說話。真要做的話,政府要行前好多步,日、韓和新加坡辦聯賽辦得很好,因為大集團要負一些社會責任,如搞體育和文藝活動,換取政府稅務優惠,形成可持續發展循環。
香港就只要跟着利得稅率交稅便可,所以難以要求大財團去資助這類活動,從盈利角度,企業覺得足球或運動項目難有盈利。
香港足壇要靠國援,本地又欠缺有天份新血加入,本地大企業也無意出錢贊助,在可見將來難望振興。
記:「港人港足」還有機會發展嗎?
何:六十、七十、八十年代,香港足球在亞洲是強隊,要重拾輝煌光景,暫時不容易。「港人港足」是規模問題,我不會說無得發展。以前提出過,香港足球賽事要「細化」為區際,足總雖然有這樣做,但它只是將球會分到各區,令其有個主場,但隊球未必代表該區,例如和富大埔,大埔人對他們的歸屬感有否增加呢?
記:政府推行鳳凰計劃,撥款給足總改革,是否仍不足?
何:足總需要改革,很多人都知。香港是世界城市,足運水平的確需要提高。鳳凰計劃是對的,但有錢未必成功,很多方面問題未必足總可解決,如球場場地水準問題,想找個世界級數的都沒有。英超球場是由大團隊去管理,香港則可能仍由康文署的花王負責。

mailto:[email protected]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跟住有錢國偉陪你夜蒲!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