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忙於編排女兒下學期的作息時間表,目標是減少不必要的課外活動,讓她們多點留在家中,休息也好、閱讀也好,總之不用無事忙。問題是,到底何謂「不必要」?應該用誰的標準、用哪把尺去衡量?游水、鋼琴、聲樂是我家女孩主要的課餘活動,其中游水便佔去了每星期的兩、三天。之前跟小悠談過,希望她在泳季後暫別「泳壇」。中學功課多、時間不夠用還是次要,主因她的濕疹一直不能斷尾,隔絕游泳池水中的化學物質,或許可帶來一點轉機。
這話題持續商討了一段日子,本來已達成共識,但臨近泳班報名日,大小姐卻反口了。「媽咪,我想清楚了,游水於我而言,不是隨便挑選的一項課外活動,我因此認識了很多好朋友,有很多快樂的回憶。」小悠是學校泳隊成員,三年前開始參與三項鐵人的訓練和比賽。「濕疹的確討厭,但既然服用中藥後尚算可以,或許到真的失控時再算吧。」她一向有點優柔寡斷,不常作出這種斬釘截鐵的決定。原來游水於她而言,早已由我們當初設定,譬如強身健體、鍛煉意志等較為個人、傾向功利主義的想法,轉化成她成長的動力。
香港的孩子出名忙,參與課外活動數量之多,被指冠絕華人社區。曾有調查指出,近九成本地家長有替子女安排課外活動,比率較內地的四成九和台灣的七成九都要高。去年開學前,青協的調查發現,逾三成中小學生預計開學後需參加11項或以上活動,一成二人自評壓力指數達10分滿分。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早前則訪問了三百多名小三至中二學童,九成四人下課後需補習,當中超過七成平均每周補三天、每次最少兩小時;除此以外,逾九成學童須參加課外活動,還有每天最少需花上三個小時做家課和溫習。
大人、小孩營營役役,所為何事?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大、中、小學,在競爭越趨激烈下,學校收生已非單純計算學業成績,父母替子女挑選課外活動時,一般都滲進了加分的考慮。這種不以一試定生死的評估原意是好的,但過猶不及就會將好事變壞事。美國Huffington Post博客、著名升學顧問Marjorie Hansen Shaevitz指出,課外活動的質(quality)較量(quantity)重要得多。「活動的內容其實並不重要,參與一個基因研究計劃,又或教導低年級學童釣魚都可以。學校注重的是質而非量,所以最好是選定一至三項活動,持之以恒數年,這較在短時期內參與十二項活動,得出一份水蛇春般的活動清單,更能令人留下印象。」
加分以外,大家別忘了,參與課外活動還有「開心」這成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家長尊重兒童的遊戲權利,確保孩子每日至少可自由玩樂一小時。一小時實在太奢侈?若交由孩子們自行選擇喜歡的一、兩種課外活動,持之以恒地參與,那豈非兩全其美?惟有歡喜才能迸發熱情,做一樣喜歡做的事,一定較勉強參與一項父母心儀的活動,更能表現出孩子的優點與特質。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 跟住有錢國偉陪你夜蒲!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