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灑自如:自纏的醫療死結應立刻解掉 - 周光暉

暉灑自如:
自纏的醫療死結應立刻解掉 - 周光暉

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即將先後公佈,有些課題,包括扶貧及資助特別有需要人士,錢可以解決。派糖或派錢亦不難實行,只是派給誰、派幾多,是立刻見效的即食麵。
可是,醫療服務今天及未來會面對的問題是錢不能解決的,因為問題已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長時間議而不決的結果。因此,行政長官及政府應果斷地先作些大決定去解決這個複雜問題。
問題起碼有三個着眼點:第一是軟件,由醫生至護理人員的短缺需果斷的政策來填補;第二是硬件,建造新醫院去應付已飽和的市區醫院及舊院重建;第三是公私營醫療服務的互補、協調及平衡。
過去寒冷的兩周加上假期,對全港公私營醫院作了一個壓力測試。私營醫院不收急症,門診部也被逼爆,公營醫院急症室及觀察病房使用率則大大地超出百分之百,報章廣泛報道伊利沙伯醫院(QE)逼爆情況,我亦親身體驗。
本人在12月21日(冬至前一天)凌晨陪同一位92歲高齡的近親到急症室處理手震兼站不穩、恐怕是中風迹象,因私立醫院沒有急症服務,亦不想在深夜驚動老人家的御醫,所以到了QE求助。QE急症室當時坐滿待診者,又放滿擔架床,各人靜心待診,幸好當時沒有突發意外事故的傷者,否則情況更不堪,可是電子屏幕上顯示的等待時間是「緊急1小時、次急5小時、非緊急6小時」。聖誕後根據報章報道,等候時間進一步惡化至「緊急2小時、次急7小時、非緊急8小時」。我的老人家被主診醫生確定不是中風,在黎明與御醫聯絡好後便轉往私家醫院繼續觀察。我在QE 7小時接觸過的醫護人員及醫生都非常專業,過程非常仔細且有良好溝通,但我亦深深體會到人手不足的情況正是他們面對的最大問題。
軟件:醫護人員的不足
各級醫生及護理人員的供求嚴重不平衡不是本地培訓人才的能力可解決。就基層護理人員來說,政府必須制訂政策容許大量懂廣東話的護理人員以合約式來港工作,我知道同級別的護理人員在私營的長者護理院亦嚴重缺乏,且嚴重影響需要護理照顧長者生活質素。
就各級醫生不足,老問題是眾多在港出生但在海外培訓及工作,操流利廣東話及英語的欲回流人士,因考香港執照的門檻極高及過程繁複而未能回港服務。政府應有果斷的政策去提供豁免或降低門檻,使這些有香港永久居留權及操流利廣東話及英語的醫生可先被合約式聘用一段時間,約滿後才發執業執照。為何我們大學的醫學院,其他專業、監管機構、公營及半公營機構可寬鬆地聘用外援,對回流的醫生就諸多留難,考到試的亦要由低從頭開始?矛盾是,本地培訓的醫生亦要不斷到外國考不同專科及院士資格,提升專業能力,我們是否在自殘、自閹呢?
硬件:新醫院建設及舊院重建
市區兩大醫院,港島瑪麗(QM)及九龍QE都需要擴充及重建。QE重建聽說可把新的QE在啟德撥地先興建,需時約五年,建成後再把已有50年樓齡的舊QE重建,從而增加病床及服務能力。這方面政府要有果斷的政策及時間表去實行。港島QM在繼續營運的情況下,需時12年續步重建,構思去年公佈後,絕大部份人都搖斷了頭說不可接受。政府應透過施政報告公佈一個像QE另地重建而需時不超過五年的方案。早前提過葛量洪醫院地段可能適合,亦會有港島西地鐵接駁的方便。否則政府應找類似數碼港的地段來做QM新院址,填海亦應考慮,因薄扶林、香港仔、黃竹坑、鴨利洲以至青洲都不是白海豚出沒地方。
總括來說,硬件建設應在現有設施近80%飽和時開始策劃及興建,近期公立醫院各科服務使用率都因飽和及人手短缺而需長時間等候及排期診症或做手術。特首、分管工務的財政司司長,看你們了!下星期三前去急症室坐一夜實地考察吧!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