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系列】一頂漁夫帽,鄭華明一戴上,便戴了四十多年。儘管現時已經不再出海捕魚,他仍有一些在漁船上的小習慣:例如坐下時,會不經意地挺起一隻腳,又或者早上起來,第一時間便會望向天等等。「因為在船上沒有椅子,漁民在坐下時便會「楝高腳」。而且漁民每天是以天氣情況,去決定出不出海。」56歲的鄭華明樂於與他人分享漁民軼事;提到往事,鄭又不期然笑談年輕時的情史。
在未有互聯網的年代,經常出海的漁民較難結識異性,多靠媒人婆拉紅線。然而,明哥嚮往自由戀愛,於是便善用科技來追女孩子,「對講機對漁民來說,在70年末到80年代初比較流行,但我在70年代中已經開始玩對講機。」使用對講機的模式與ICQ有點相似,每人也會為自己改個綽號,漁民稱之為Call Sign。正如ICQ一樣,素未謀面的男女隔空聊天,很易聊出感情來:「我當時的Call Sign叫『三輪車』。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與我太太便是這樣認識的。身邊還有很多朋友,他們也知道:哎呀,『三輪車』約『神秘一號』出街。這很有趣的。」
做漁民時的一點一滴,讓明哥百般滋味在心頭,因為他能留下來的就只有漁船,像漁家菜、咸水歌這些傳統,便難以保存。還在當漁民的時侯,他已感覺水上文會漸漸消失,於是在04年轉行做導賞員,於南丫島漁民文化村給遊客示範捉魚方法、教織漁網、醃製咸魚等等,還會分享漁船上的生活。明哥希望用口述或文字記錄漁民文化,讓下一代能夠了解香港的傳統。
然而,將要消失的文化放入博物館,編入歷史書,是否就等於保育? 有文化村參觀的遊客表示,與其看冷冰冰的博物館,他更希望漁民可以開著舊船出海,讓參觀者親身感受水上人的文化和辛酸。
象徵漁港的舊式帆船,早已經變成旅遊發展的標誌;如今我們保育漁民文化,會否只變成旅遊景點?
記者:葉瑞媚
攝影:王俊龍
相關報道:
Band女出海做漁民 體驗真正本土: http://bit.ly/1deRG8m
漁民慨嘆無繼承 水上文化恐失傳: http://bit.ly/1ikfSpl
愛地球 齊齊Go Green: http://green.appledaily.com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