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梁振英下周三公佈施政報告,坊間預期住屋會繼續成為賣點。為解決中短期土地供應匱乏問題,及為來年度賣地計劃籌謀,政府不惜在現有新界市鎮中狂刮地改規劃。繼大埔區後,最新在屯門提出將15幅土地改為住宅用途,或大幅提高發展密度,使足夠提供約一萬個公私營房屋,應付市民需求。
記者:林志光 陳家雄
不過,地區人士卻大力反對,指政府罔顧大增房屋,對區內基礎配套設施造成壓力,要求提供令他們信服的相關資料,才會支持建議。
政府開拓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以至進行錦田南及元朗南等發展研究,均只屬中長線的土地供應,未能即時或短期解決土地荒的現實問題。因此,政府日前已分別在已發展的市鎮大埔及屯門區,搶奪社區用地及綠化土地,以增供應;並希望部份土地可率先納入下年度賣地計劃之內,以免下年度供應無以為繼。
涉8,000伙私人住宅
其中屯門區多達15幅土地,擬一次過改變土地用途或大增發展密度,以容納更多居住人口。該批土地中,用以建私人住宅的佔11幅,主要集中在三聖邨至掃管笏黃金海岸一帶,其餘則在屯門南部,預計可興建約8,000伙私人住宅。當中七幅土地是由現時政府閒置的社區設施用地和綠化地帶而來,以及現由國際十字路會租用的前掃管軍營、於毗鄰恒順園的培愛學校,及管翠路南面土地等。另有四幅則在本年度賣地計劃之內。
除改變土地用途外,政府今次幾乎增加所有私人土地的發展密度。已在本年賣地計劃內、位於屯門掃管笏第56區的三幅土地,在原定的地積比只約1.3倍,現擬大增至3.6倍,其中前掃管軍營土地,更高達四倍,而鄰近由嘉里建設於年前投得的土地,地積比僅1.3倍。至於在屯門南土地,其住宅地積比由五倍增至六倍。
至於四幅土地擬作公營房屋發展土地,則在屯門北的寶田邨、良景邨及山景邨附近,公屋及居屋地各兩幅,預計可提供2,800個單位。其中良景邨及山景邨旁的土地,住宅地積比同由五倍增至六倍,山景邨地更應是政府在屋邨範圍內「見縫插針」,以建居屋佐證。
四地作公營房屋發展
除屯門外,政府昨亦就大埔八幅改為公私營住宅發展的土地,共可提供約一萬個單位,諮詢大埔區議會。區議會基本上支持政府將富亨邨附近、鳳園附近、露輝路及山塘路共四幅土地改為建住宅之用,其餘則有保留。
然而,無論是屯門抑或是大埔區,區議會均認為在區內如此大幅增加房屋及人口,對區內現有道路、社區設施等基建配套,造成極大壓力,要求政府必須提供更充份理據才落實支持。據了解,政府會整理有關意見及再作研究,稍後再進行地區諮詢,因要完成整個改變土地用途的規劃程序,需時約一年;上述所建議的土地,能否最快於下年度可出售仍成疑問。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 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