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系列】 「我阿爺以前是帆船作業,那時在澳門捕魚。到我這一代結束了,熄滅了,我兒子不做漁民,連我三個弟弟也不做。現時誰會入行,沒有人會吧。」與大部份行家一樣,捕魚52年的吳樹根,當談到傳承家業時表現得很悲觀。然而,亦有年輕一輩仍然為漁民的傳統而堅持。
65歲的吳樹根在13歲時已經出海捕魚,他由較小型的蝦艇可以做起,慢慢賺錢然後轉做大型的船隻。直到77年,他轉做單拖船,再到04年,他便開始做雙拖船。出海無數,吳樹根遇過不少風浪,亦都因為壓力太大,曾經久病不起。他指在做單拖時,要自己一個看管整船工友,又要留意漁網的位置,根本沒有時間睡覺,就算是小眠一會,亦很易醒來。
儘管捕魚艱辛,吳樹根仍沒有想過放棄,唯一令他灰心的是繼承問題。「整個香港的漁業,有十個年紀老邁人的,最多有兩人接棒,其餘的八個便會熄滅。就算自己很努力也沒有用,都是白費的,真是很可惜。」
處於這個知識型的經濟社會,只有少數的年輕人肯去承傳香港這個傳統行業,現年28歲的健仔便是其中一個。他還兼職當漁民導賞員,與其他人分享漁民的生活。「我爸爸是做摻繒船的,我在船上幫過十年了。」健仔出海捕魚,不只要放棄讀書,還有放棄一般年輕人的玩樂,但他仍然願意,「這個是一個比較歷史性的文化,始終是一代傳一代,我依然會繼續做下去。」
香港漁民的數目在八十年約有23,000人,現時卻只有8800人。。對於這個情況,慨嘆的除了漁民外,連我們的下一代也希望將水上人的文化保存下去。現年中五的Eric參加完健仔所帶的導賞團後,認為漁民文代可以讓香港人了解上一代,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強烈的認識。
在汰弱留強的社會,我們怎去保存傳統的漁業呢? 請留意明天【漁民系列】報導。
記者:葉瑞媚
攝影:王俊龍
相關報道:
Band女出海做漁民 體驗真正本土: http://bit.ly/1deRG8m
愛地球 齊齊Go Green: http://green.appledaily.com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