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邵逸夫一生致力推展教育事業,其中最轟動一時的,是在2002年成立「邵逸夫獎」,設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每年每項獎金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被譽為「東方諾貝爾」。邵逸夫獎已舉辦10年,歷屆54名得獎人中,有7人其後獲頒諾貝爾獎。
「邵逸夫獎」旨在表彰在學術、科研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成果,以及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的科學家。當年為了隆重其事,評審委員會邀得地位崇高、本身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楊振寧擔任主席至今。邵逸夫本人對這獎項亦甚為重視,過去每年均現身邵逸夫獎頒獎禮,不過邵逸夫自2011年10月起一直深居簡出,過去兩屆均缺席頒獎禮。
楊振寧見證邵逸夫獎10年,他去年在公佈評審結果的典禮上曾表示,獎項成立之初,委員會並沒有十足把握,他們收到大量推薦,「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個甚麼獎,就填份資料來碰碰運氣」,而且擔心有可能辦了數年便不再辦下去。不過在經歷數屆後,推薦數量下降,「大家一看,獲獎人原來都這麼高水準,在申報的時候就會謹慎很多」。
已頒發2.34億獎金
首次獎項於04年8月頒發,去年舉行第10屆,至今累計已頒發了約3,000萬美元(2.34億港元)獎金。據統計,54名獲邵逸夫獎的學者中,7人在獲獎後膺諾貝爾獎,2012年兩名諾貝爾獎得主曾獲頒邵逸夫獎,2011年更有5名諾貝爾獎得主同為邵逸夫獎得主,因此坊間有人以邵逸夫獎作為競猜諾貝爾獎得主的基礎。
另外,歷屆邵逸夫獎多由英美等科學家獲得,去年更由6名美國科學家包辦獎項。楊振寧就此曾表示,評委會選擇的唯一標準是科學成就,因科學是為人類,而非僅僅某一個國家的貢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