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過整個世紀的邵爵士是我最不敢寫有關於他的文章的人,因為他對電影的貢獻雖已經被肯定,但其實我不是真正認識他,即使當年我也在人群中親手拿過他的開工利是。
邵氏電影公司的出品只要年紀稍大,不可能沒在戲院內看過。我第一部自己付錢在戲院看的電影是《馬永貞》,正是邵氏出品的「佳片」。當然無法記起當年觀看後的感受,大概是覺得非常好看,刺激無比。但我卻更清楚地記得自己邊走出戲院時邊問自己,怎麼一個人可以殺死成百上千的高手,都可以不死呢?是不是太誇張了?後來才知道邵氏的英雄電影,全都是這個樣辦。邵爵士的一生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就像他的公司出品的電影,永遠不會給你答案。
大片廠制度的盛世和沒落,都在邵爵士的手上見證了,我真正感受到這種制度的還是加入無綫電視之後。我沒法感受到邵爵士的片廠制度,卻充份地感受到將這種工業生產方式由電影轉移到電視的氛圍。而那時正是無綫電視盛世的開始,之後的發展便是看到時代的變遷影響了電影業和電視業的生產模式,而這些模式對於擁有龐大家財的邵爵士似乎影響並不深,反而是我們這類以電影謀生的工作人員有說不出的起落跌宕,感受到其中的欷歔。幾多個生在我的年代的影癡,希望以電影謀生甚至發達。邵爵士像一個無比崇高的指標,成為香港電影的圖騰。對於圖騰,我們是尊敬是佩服是希望之光,卻不會對之產生個人的感情喜好與否。我們看邵氏電影都不會看到邵爵士的身影,雖然每一次他的名字都放在最先的位置。卻有很多人想到這種拍片的一條龍方式,即生產與發行,和戲院的經營放映等一籃子的生產和銷售方式,由邵爵士起,也由邵爵士落。現在經營院線的也同時製作電影幾乎是沒有。而跟邵氏出品相反的是,你看它的作品,最先會看到那個極大的標記和「邵氏出品,必屬佳片」語句。現在的一部電影,出品的公司名字有時多到數不清。
對電影人更感觸良多的是從前的片廠制度令很多人以為電影真的可以搵大錢,卻不知道時代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永遠是比你希望或想像的都快得多。在所謂香港電影新浪潮出現後,像邵氏公司這樣大的片廠已經不合潮流,但仍然有很多人在發電影夢。於是片廠由一間超級豪華的大酒店,變成了很多間規模小得多的小飯店,然後又變成了山寨,最後變成今天的游擊隊。我的電影朋友不是已經轉行,便是回內地生活,電影的生產和發行方法改變了很多電影人的生活,而這一切的轉變,似乎是勢不可擋的潮流,而在這個歷史變化之中,邵爵士扮演了甚麼角色?坦白說,我實在不知道。
撰文:仰止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