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邵氏電影當年以流水作業式運作,有論調指這令到出品的電影漸漸失去創意,古裝必定是宮廷戲李翰祥導演,動作片就是劉家良出品。所以當新浪潮電影於新藝城、德寶、嘉禾等電影公司湧現,徐克、許鞍華、譚家明等導演的創意,令因循的邵氏作品給比下去。亦有新導演針對當時片廠制度,以實景街景拍攝,導演桂治洪就是當中街拍的先鋒,亦是邵氏片廠制度逼出來的產物。當時邵氏片廠為節省成本,各片廠長期搭有民初及古裝景,令想拍時裝劇的導演要另謀出路。新導演更捨易取難,採現場收音以增加影片的真實感。
商業化講制度
導演吳思遠表示公正論斷,邵逸夫的成就是肯定的,他對電影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他昨日在電話中說:「六叔係位生意人,拍嘅都係商業戲,唔會拍藝術片,佢建立咗片廠制度,搭好靚嘅景拍戲,不過就唔會栽培導演,搵好多叻嘅導演幫手,又建立自己嘅發行網,效率好高呢啲都係六叔成功地方。」
曾在邵氏擔任過製作助理的張同祖,他笑說:「邵氏制度穩定,咪冇人工加囉。其實唔係冇得加,加得少囉。邵氏以商業為大原則,所以電影作為創意工業,六叔嘅功績唔會咁大,不過從商業市場角度嚟睇,佢嘅影響力同真係做咗好多嘢好有遠見。邊有部部都係《八部半》,咁多王家衛同侯孝賢。」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