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逸華掌印 追隨六叔方針 農場手法經營TVB

方逸華掌印 追隨六叔方針 
農場手法經營TVB

【本報訊】邵逸夫創辦的無綫總以大家庭自居,早前更加以「愛回家」之名招攬跳槽至港視的前員工,但不少員工都形容無綫早已「家不似家」,尤其2010年之後的「後六叔年代」,方逸華正式掌印,錙銖必較,三四線藝人待遇日差,製作變得流水作業。不過,也有評論指方只是「夫唱婦隨」,邵逸夫數十年前已將「流水作業」及「霸權」注入無綫。
記者:翁煜雄 鄭啟源 陳月萍

方逸華主政無綫後,透過高層李寶安及陳志雲緊縮開支。

方逸華2000年起掌管無綫更多行政工作,該年更獲委任為副主席。金牌編劇周旭明稱「當年唔係好覺,但好記得2010年開始,六嬸年代就到喇」。邵逸夫2010年初宣佈退休,方同年成為無綫行政主席掌印。
1994年加入無綫後的周旭明說連「不問世事」的創作團隊也慢慢「聞到辳味」,因為發現接洽的高層改頭換面,陳志雲、樂易玲等紛紛上場,「我一直唔認同樂易玲管理方式」,管理層錙銖必較,尤其刻薄三四線、甘草藝員,並且緊縮節目製作時間,「錄影廠開OT都要計時」,幕後只好趕製作,令編劇被迫至拍劇現場才「飛紙仔」,趕寫劇本給演員。劇集漸變成流水作業式製作,上午拍外景,晚上拍廠景(俗稱「一日兩組」),幕前幕後人員皆要不分晝夜地工作。員工不滿情緒爆發,2010年發起「紅衫行動」抗議無綫刻薄。

收視跌仍狂加廣告費

「最大感觸係冇咗人情味,但電視係一個應該重視人嘅行業」,他憶述,也曾在清水灣廠,偶爾在電梯大堂遇到六叔,但無綫2003年搬到將軍澳電視城後,高級行政人員便與一般職員使用不同大堂,之後再沒遇過六叔、六嬸,「我哋要喺側門出入㗎」。
資深廣告人曾錦強表示,六嬸主政的無綫,明知收視下跌,但是仍然恃着一台獨大,狂加廣告費,完全無視廣告界不滿,「所以令我哋咁支持有新電視台」。
不過,這些弊病在曾效力無綫的資深電視人蕭若元眼中,其實都只是六叔的「遺傳基因」。他說六叔其實是先透過方逸華減無綫成本,再由李寶安催谷盈利至高𥧌,之後便成功以高價出售無綫:「好精準,因電視已走下坡,得20幾點收視,三年內應跌到10幾點。」
他說,當年邵氏設清水灣製片廠,便是為了用流水工廠式拍攝電影:「無綫都係咁,所以今日唔能夠唔末路」。
作家陶傑也向《主場新聞》稱,邵逸夫其實最懂得利用市場強勢,操控藝人,如利用長期合約綑綁藝人:「你要知道邵逸夫其實是用農場的經營手法來經營TVB,他當演員是農場裏的畜生而已。」
甘國亮也承認邵氏當年以「後期配音」取代現場收音,影響了電影演員的表現,因對白是演繹重要部份。不過,他說因部份演員不能成功演繹對白,弄到拍攝經常出錯NG,增加製作開支,後期配音便可減少這開支。

2010年方逸華自邵逸夫接管無綫,有人認為她只是延續六叔的管理方式。

方逸華上場後便提拔樂易玲等高層,之後大推改革。

安份賺錢變得沒創意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則認為,無論是否六叔主政,其實並非無綫走下坡的理由,反而是政府態度,因為市民90年代已要求增加免費電視台,但政府拖延至今。結果,無綫在沒有對手情況下,製作質素毋須提高;六嬸接管無綫後,基本上只需要守業,甚麼也不要做,安安份份便可賺錢,慢慢變得更沒有創意。
馮應謙續稱,無綫現已發展了一套自己的企業文化,就算方逸華影響力已經淡出,但是無綫也會繼續現時的經營方針,「後六叔年代,前六叔年代都係,問題係究竟市場有冇競爭,有競爭無綫先至會進步」。

一般職員於舊清水灣電視城仍可一見邵逸夫,但在將軍澳電視城已難見一面。

於後六叔時代,無綫緊縮開支,2009年更有200員工在電視城外示威要求加薪。

佢哋點睇無綫?

甘國亮(資深編劇)

「邵氏當年用後期配音取代現場收音,影響咗演員嘅表現,因對白係演繹重要部份。」

周梁淑怡(無綫前高層)

「佢數口相當叻,可以睇得出佢係一個好精明嘅生意人。」

周旭明(金牌編劇)

「好記得2010年開始,六嬸年代就到喇。無綫三四線、甘草藝員嘅待遇開始越嚟越差,而且緊縮節目製作時間,搞到編劇被迫到拍劇現場先『飛紙仔』,趕寫劇本畀演員。」

蕭若元(資深電視人)

「六叔先叫方逸華減無綫成本,再由李寶安催谷盈利,之後就可以成功高價出售無綫。六叔真係好精準,因電視已走下坡,得20幾點收視,三年內應跌到10幾點。」

曾錦強(資深廣告人)

「六嬸主政後,無綫明知自己收視下跌,但仲係咁加廣告費,而且加好多㖭。佢哋恃住無綫一台獨大吖嘛,廣告界冇得揀。」

馮應謙(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我覺得根本唔關係唔係後六叔年代事,只係因為政府咁多年唔肯發新免費電視牌,先搞到無綫呢10幾20年,不思進取,搞到𠵱家咁差。」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