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影視大亨邵逸夫另一個身份是大慈善家,多年來不遺餘力捐出善款超過65億港元。他的捐獻大部份推動本港及內地教育事業,「逸夫樓」遍佈中港的大學校園,2002年又成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各地發生天災後,他也作出捐獻。學者讚揚,邵擁有的財富非在香港前列,但公益上絕不比任何富豪遜色。
記者:韓耀庭 袁柏恩
邵逸夫多年來的捐獻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他在1973年先後成立了「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和「邵氏基金會」,並首次作出巨額捐獻,捐出150萬元予蘇浙公學興建圖書館及宿舍。86年,他向中文大學捐出1.1億元興建「逸夫書院」。港大、城大、理大等都有「逸夫」的蹤影,當中浸大更設有「逸夫校園」。
2011年,邵氏基金再捐贈約1億元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股票予中大成立獎助學金,12年又捐巨款匡助中大於深圳的發展。中大校長沈祖堯及中大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對邵辭世表示深切哀悼。沈表示,邵的成就及對社會發展的不朽貢獻,除鼓勵了年輕一代外,亦為大眾樹立回饋社會的榜樣。
貢獻不遜其他富豪
港大昨發聲明,對邵與世長辭深表哀悼。港大校長徐立之代表校方向邵的家人致以最誠摯的慰問。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就資產而論,邵的財富在香港非前列,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貢獻絕不比任何一個富豪遜色。
邵本來與國民政府關係較密切,自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85年起全力捐助內地教育事業,多年來內地受惠的教育項目超過6,000個,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據統計,他捐助內地教育機構的款項共達50億元。
邵的善舉獲北京政府以上賓對待,89年初獲國務委員致函表示謝意,90年,中國科學院發現「2899」號新行星,將之命名為「邵逸夫星」,以表揚他對內地教育的貢獻。邵氏基金會更打入「胡潤2006年中國慈善企業榜」第二位。07年,邵再獲國家民政部頒發「中華慈善終身榮譽獎」,是內地對其慈善事業的最高肯定。
捐助災民不遺餘力
邵氏集團的捐獻更遠至台灣及星馬一帶,包括設立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及劍橋大學等。在三藩市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黃美珍的名字命名的老人中心。88年,三藩市政府為表揚他對當地的慈善貢獻,宣佈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各地發生天災時亦少不了邵的捐獻,包括05年捐出1,000萬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08年捐出1億元給四川大地震災區重建學校等。
邵對醫療亦有巨大貢獻。61年邵加入香港紅十字會,曾出任主席及會長一職,當中會長任期長達26年,是歷屆最長任期的會長。98年卸任後,繼續擔任副贊助人達15年。該會去年3月底舉行新總部大樓動土典禮,大樓總興建費當中約1.2億元是由邵主動捐出,預計2015年初投入服務,將以邵逸夫命名。紅十字會工作40多年的陳啟明說:「由學生時期做紅十字會會員開始,就經常見到邵爵士當時對慈善工作已經好積極」。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