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金錢令人疏離? - 趙式芝

蘋果樹下:金錢令人疏離? - 趙式芝

最近看了本發人深省的書,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Charles Eisenstein的《The More Beautiful World Our Hearts Know is Possible》指出因為錢的出現,讓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愈來愈疏離。不少經濟論指貨幣的發明是為了方便,但作者認為帝國的出現才驅使貨幣誕生,帝王強迫向人民徵稅,為了容易統計,在銅和鐵上印上自己的肖像,貨幣出現是始於侵略和剝奪,某程度上也令人與人之間疏離。古代以物換物時期很多民族買和賣都是同一個字,因為兩者是來自同一個概念──交換,碰到緊急時某人急需某一種物品,得到幫助後,會送贈價值不高但有意義的信物給對方,代表承諾將來對方有難一定會回報,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義氣行為。
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帶來自由貿易,令經濟繁榮,但作者認為貨幣的出現,並沒有帶來自由,而是令到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心甘情願在做奴隸,正如我們每天都要辛勞工作賺取金錢,放假才能做自己喜歡或享受的事情。人類誤認為累積足夠的金錢,便能夠獨立不再依賴,病了可以找最好的醫生,水源出現問題可買瓶裝水,土壤有毒可以買別處的有機食品,最壞情況還可以選擇移民。人類不知不覺間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有錢便有更安全的生活,作者認為這是一種轉移視線的欺騙,將尋求的依賴由眼前轉移到更遙遠的地方。
書中則表示在人生終結前,能夠讓我們回憶起來人生中有價值的事情,絕不會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曾做過有意義的事情。作者講述他在台灣做房地產經紀前妻的故事,某天前妻在某間正打算出售的寓所之中,碰到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業主跌倒在地,並且大小便失禁。前妻用了個多小時替獨居老人清潔,她內心不停嘀咕着自己要趕往做下一個工作,不要多事應該報警了事,但前妻還是選擇留下來幫助業主。一個多禮拜之後,老人去世了,是前妻正確的選擇沒有讓她留下遺憾。作者認為人在臨死一刻想起來的,可能就是在某時某刻幫了某人,甚至連對方的姓名都不一定知道。
早前我去聽了一個權威女性講座,演講者是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商界女性之一的李亦非,她的演講很吸引人,但講到最後時,她批評十多歲的兒子夢想做阿里巴巴主席馬雲,還指現時80後人人想做馬雲,隨便問一個年青人的理想,都是想做有錢人,擁有洋房、名車、遊艇甚至私人飛機,80後只想走捷徑,不肯腳踏實地工作,眼中只有錢,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當時立即舉手要求插嘴,奈何演講時間已到。李亦非離開時,我衝去講台前截着她,指她不應該一竹篙打一船人,也不應該只作批評,而不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當時情況有些混亂,也不知李亦非是否聽清楚我的說話,她表示很同意我的講法,但因演講時間到,她只是沒有機會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