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香港金融發展局去年底發表報告,指本港「過度偏重零售主導的監管思維」,引發應否減少新股公開發售比例的爭議,不過,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鍾絳虹坦言,個人立場上不表認同,並指不少國企及投行實際上非常重視散戶角色,強調機制不宜傾斜任何一方。
鍾絳虹:不認同偏重散戶
根據《上市規則》,現時主板上市新股公開發售比例,基本只以100億元集資額為界線分成兩類(見附表)。集資額少於100億元新股,公開發售比例為10%,倘集資額為100億元或以上則為5%。根據不同集資額,公開發售比例最高可回撥至50%及20%。
近年不少外資基金及市場人士認為,現行新股回撥機制過份側重散戶,因此金發局公佈報告後即引起廣泛討論。
曾處理超過400宗新股上市的鍾絳虹坦言,一般新股在反應熱烈下公開發售回撥至佔五成比例,難免令「唔夠分」的基金或機構投資者不滿。
雖然國際配售與公開發售比例是九比一,但鍾絳虹坦言,近年投行對公開發售反應卻是越來越重視,尤其每當新股市場氣氛低迷時,公開發售的反應更會成為不少基金及機構投資者認購的重要參考,甚至投行也可以為新股「訂個好價」。
除可炒熱新股氣氛外,鍾絳虹表示,不少來港上市的國企亦重視公開發售,認為散戶熱烈認購是反映香港市民對公司的認受程度,甚至有國企高層曾向她表示,如果能夠讓散戶在新股投資上賺錢,將來一定會繼續買入公司股票,因此十分重視公開發售反應。
增回撥彈性平衡利益
鍾絳虹表示,「一刀切」式減少公開發售比例並不恰當,認為透過提高新股回撥機制彈性,以平衡機構投資者及散戶利益。她又表示,現時如大型新股賣少見少,估計今年主流新股集資額介乎20億至60億元,監管機構可考慮除100億元作為界線外,將集資額規模再作細分,重新規劃回撥機制。
對於市場不少聲音認為,大量散戶在新股上市首日立即沽貨的行為影響股價。鍾絳虹坦言,如果所有股票集中在長線基金手上,雖然可穩固投資者信心,但卻同時造成股份流通量不足,因此不能忽視每日「炒炒賣賣」的散戶在提高股份流通量上的貢獻。
記者:鄧偉忠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