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siness of Art:奇怪藝術計劃 電腦出主意 - 楊天帥

The Business of Art:
奇怪藝術計劃 電腦出主意 - 楊天帥

十九世紀掀起的工業革命,讓商品生產從手工轉向機器。量產得以實現,於是商品價格便有如折翼天使,急墮凡間;仍然安在天國、居高臨下的則是一種叫「概念」(concept)的東西。有別於商品,「概念」無法用機器製造,所以有concept之物銀碼都就可以拉得高,設計如是,藝術如是。
倘若連「概念」也可由機械產生,那就可算做第二回工業革命。而作為結果,設計與藝術市場恐怕也會瞬間變得尷尬起來:它們不知賣甚麼好了。
當然你驚都未驚過,你說電腦不懂創作,所以電腦不會sell concept。但事實永遠勝於雄辯。去年5月就有過一個「機製概念」的案例。
試想像此刻你處身於荷蘭鹿特丹,氣溫是7℃,但由於你正在暖氣開放的媒體及活動藝術展示室(Showroom for Media and Moving Art, M.A.M.A.)之中,所以一點也不覺得冷。

輸入數據 製造必勝作品概念

在你眼前擺着的,是一件名為「Shield Whitechapel Isn't Scoop」(盾白教堂不是鏟,甚麼意思?)的作品。一條從天花板伸延到地面的麻繩。顏色是紅黃交錯。藝術家名字是Jonas Lund。你在作品前托腮凝神、細看、沉思,思索Lund先生到底想透過作品傳達甚麼「概念」。思前想後,不得其解。繞了展廳幾圈又回來,還是不明所以。這時候你讀到展覽介紹文字,才驀然驚覺這不是Lund先生的「概念」。或者說,這是Lund先生的電腦的「概念」。
首先,Jonas Lund把他的年齡、展場大小、期望作品售價等數據輸入電腦,讓電腦根據要求,在數據庫中檢視世界各地策展人、藝術家、藝術品與畫廊等資料,再經過分析,輸出「sure win」的作品「概念」。
一件名為「Cheerfully Hats Sander Selfish」(快樂帽子散沙自私鬼,此電腦起的名字有時很奇怪)的作品,有一個藍色塑料盤。盤中裝椰子皂,底部是一個螢幕,播放一部長7分50秒的影片;另一件名為「Trastevere Luck 221」(特拉斯提弗列幸運 221),則是一輛爛電單車;「Black Sunday satyr」(黑色星期日的薩特)是放在不反光鏡後面的一張乒乓球桌……大批不知其所以然的作品教人無語,又不敢亂說無稽。某種意義上也幽了當代藝術世界一默:這就是你們想要的「概念」了,要幾多有幾多。
一如掩眼法,看上去很神奇,揭穿了謎底便得啖笑。然而假若Jonas Lund一直不把電腦創作的秘密公開,而裝做是自己的作品──這裏邏輯有誤,因為那也確實是他的作品,不過怎麼都無所謂──那這批作品能否賣個好價錢?又能否為Jonas Lund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舉世知名的藝術家?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答案大概是不可能的。Jonas Lund的電腦或可故弄玄虛一下,做單件作品,但要長年而有系統地持續「創作」,則顯然力有未逮。而畫廊或博物館審視一個藝術家的成果,其實正是看他累積經年的作品集,看他的概念如何發展、成長、突破,而不僅是一兩件作品的好壞。
或者可以說,藝術家的人生與其作品的價值是相輔相成的。拍賣場上也往往如此,譬如某藝術家在人生巨大轉捩點上創作的作品,往往會特別昂貴。對許多藏家而言,買到那件作品,其實等同買走了藝術家生命中的一部份。而這一點,是Jonas Lund的電腦──至少目前──無法給予的。

楊天帥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