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不是在現代這個世界。一個由舞台搭景出來的豪華,優雅而徹底封閉的世界。導演和女演員之間的性別、性虐待、權力身份的角力,而漸漸地由男轉到女的身上。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仍然在拍攝他內心的某些恐懼:人性心理的裂痕。
要說《玩謝大導演》怎樣出色、怎樣必看,實在說不出,但比起波蘭斯基某些失手爛片還是好九倍。而比起他的最好作品,則差五倍。男主角馬蒂爾艾馬力(Mathieu Amalric)實在非常像波蘭斯基導演本人,而女主角正好是波蘭斯基的妻子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畢竟80歲的老導演,應該是我開始看電影那個年代僅存的大師級人馬,晚年耍耍花槍實在無可厚非。
依着良心說話(如果各位認為我還有的話),我最喜歡的導演不是甚麼超級無敵大師,而是波蘭斯基,至於他是不是可以擠上我心中真正頂級大師導演的行列,我還是有點懷疑。畢竟他所拍的電影,我認為基本上是沒有深度的,既不是探討甚麼形上學的理論,也不是描寫人性的複雜面,主要還是說出人性的惡形惡狀,揭露中產階級背後的醜惡。
《玩謝大導演》有幾樣東西他是關心的,第一當然是愛妻,由她主演波蘭斯基導演的電影不少了吧?第二性別所帶來的恐懼。波蘭斯基永遠有着男性對女性的某種愛和恐懼,尤其晚年簡直是一種陽痿式的害怕,本來擁有的主導權落在女性身上,而男性永遠都有一個邪惡的過去,就像本片玩的性虐待。波蘭斯基沒有硬橋硬馬地玩性虐待,作為一個邪惡的優美暗示,主導了電影整個主題:男女性的性別互動帶來的鬥爭。
日常的細節透露某種存在於人類本性的醜惡,又或者無所謂醜惡的本能,上一部的《躁爸爸狂媽媽》(Carnage)更精采。人類都像被困在一個密室內,努力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但到當最後的衝突來臨時,醜惡便很自然地跑出來。波蘭斯基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封閉的,即使大製作如《鋼琴戰曲》(The Pianist),鋼琴演奏家艾德烈邦迪(Adrien Brody)最後還是在一大片無人的,沒有出路的廢墟中掙扎。除了生存下去,根本甚麼也做不了。
撰文:仰止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