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港大女生美國與螂共眠做小販賣蝴蝶夢

八方人物:
港大女生美國與螂共眠
做小販賣蝴蝶夢

遺憾是懲罰,懲罰那些曾經吝嗇付出的人;追悔是教訓,教訓人要誠實面對內心。李慧芝(Michelle)是個早慧兒,念別人眼中的「馨香」科目,卻在校園迷失感到孤獨;接近下班時間,雲咸街上盡是趕回家的白領,焦急要撤離中環的車輛不停響號,她在咖啡店外席地而坐,無視流動的人潮,珍重地介紹手中的「夢想布袋」,以及遠赴美國兩個月當無牌小販的經歷,提醒每個人要誠實回應內心。
「出面啲人覺得你讀Business好勁,但其實我唔知自己做緊乜嘢」。21歲的Michelle,在港大念了兩年人力資源管理,閒來跳Hip Hop,卻是這班舞友,令外人看來是天子門生的她自慚形穢,「佢哋好artistic,出面啲人唔知佢哋做緊乜嘢,但佢哋好知道自己想點,令我覺得自己好渺小」。

去年暑假,Michelle老遠跑到美國擺地攤,把香港設計師的作品帶到外國。

Qween Amor(右圖)買下Bubu(左圖)設計的布袋,鼓勵Bubu跟他一樣追夢。

淘寶買袋 40設計師響應

任職設計師的Bubu,是Michelle的舞友之一,想到香港設計師雖有才華,卻未能把創作發揚光大,去年中小妮子膽粗粗上淘寶買了120個白布袋,再自拍短片放上YouTube,邀請朋友以香港為主題設計布袋,再拿到美國擺賣,結果竟然得到超過40名設計師回覆,當中大部份跟她「三九唔識七」。
40位設計師,每人設計了三款布袋,又在布袋中放入明信片,送給準知音人。Michelle把計劃命名為「Project Butterfly」,寓意自己化身蝴蝶,把別人的夢想帶到其他國家,同時也藉此尋找自己。
去年暑假,她隻身抵達紐約,寄居媽媽的朋友的朋友的家中地牢,每天與蒼蠅、蟑螂和衣魚為伍,直言若在香港,她一定捱不住。「第一晚就喊,但唔敢同媽咪講,因為佢一定會叫我住酒店,我咁樣去已經用咗媽咪好多錢,我唔係嚟嘆,係carry out一個mission,唔deserve住酒店」。

Michelle(左)在紐約擺檔,價錢由買家決定。

日賣五小時 由客人定價

她每天揹着12個布袋,坐個半小時車到紐約其中一個最多街頭藝人聚集的地方──Washington Square Park擺賣,由下午2時賣到晚上7時,布袋由買家定價,「因為唔輪到我去話幾多錢,應該由買家去衡量呢個袋嘅價值」。
其中一位設計師製作了一個以象棋布袋,原因是兒時經常與父親捉象棋,感動了地球另一端一個兒時愛和祖父弈棋的女孩;一個印上「香港人朝九晚?」字樣、兩個以時鐘作臉的人為題布袋,則由一位每天在附近圖書館溫習的準醫科生買下。
回港後,Michelle開設網誌把點滴記下,「記錄一啲放棄生活去追尋夢想嘅人,畀香港人知道You are not alone」。她自己也決定延遲一年畢業,轉讀Business design and innovation,結合自己的創作和營商天份,繼續以夢想之火感染他人。
記者:張嘉雯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