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遊行人數由去年的十三萬劇減至三萬,情況冷淡,與去年民怨不斷升溫和689民望持續下滑,似乎並不相稱。如果不假思索,準以為梁振英政權的最壞時刻已經過去,隨着中央政治姿態轉趨懷柔,暗助王維基購入中移動的流動電視牌照讓香港電視變相復活以息民憤,以及林鄭月娥以所謂「有商有量」的姿態開展政改諮詢工作,特區政府可望在政改普選特首方案上達成共識,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
梁振英可以厚顏無恥自以為因香港落實普選「青史留名」,林鄭月娥可以繼續自說自話,漠視元旦公民投票結果,貶之為沒有參考價值,但例牌搞遊行企圖利用民意造勢,為未來政改談判增添籌碼的泛民,結果被民情冷待,碰上一鼻子灰,卻不能若無其事,以遊行集會的形式不足以承載民眾的怨憤自圓其說,不得不認真檢討,深切反省。
真正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各懷鬼胎、一盤散沙的泛民,由最溫和到所謂最激進的派別和路線,都無法得到絕大多數支持民主的港人所認同,因而不能一呼百應,達成共識,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向當權者施加壓力。
香港人其實相當成熟明智,並非政治阿斗,在緊要關頭的時候,每次都會毫不猶豫站出來表態,屢試不爽。二○○三年超過五十萬人上街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二○○四年五十萬人上街要求雙普選,二○一二年反國教的遊行和包圍政總,二○一三年要求梁振英下台的元旦大遊行和七一大遊行,以及早前抗議港視不獲發牌的遊行和政總集會,皆莫不如是。
今次遊行人數大減,主要是目標並不明確,泛民明明知道特區政府正在進行假諮詢,未來的特首選舉只會是由提名委員會篩選的假普選,唯一可以攻破鳥籠民主的辦法,就是集結群眾力量,堅持全民提名或公民提名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否則寧願玉石俱焚,用泛民在談判中唯一可恃的立法會否決力量,迫使當權者讓步。可是,主流民主派如民主黨固然明言公民提名並非必不可少,只要政見不同的人可以「入閘」,便會就範;公民黨亦不見旗幟鮮明地堅持公民提名,對黨員湯家驊的妥協方案更明放綠燈;連佔中行動亦進退失據,佔中日期既一再推遲,遙遙無期,在遊行期間同時進行的公民投票,亦目標含糊,甚至分薄了只想表態的民眾參加遊行的意欲,因此遊行人數不理想,其實早可預料。
然而,支持民主的廣大市民的政治取向卻是十分明確的。公民投票三條問題的答案,贊成的比率分別為88.6%、91.2%和94.1%,完全合乎政治邏輯。第一條「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應予提升」和第二條「行政長官的提名程序不應設篩選機制」,都是「阿媽是女人」的命題,只有事事唯中共馬首是瞻的奴才才會反對,所以不少人都懶得回答,但要充份代表民意和反對篩選,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公民提名,所以第三條「行政長官的提名程序應包括公民提名元素」,儘管拖着「元素」一條令人疑慮的尾巴,亦有接近九成半投票者表示贊成。
元旦遊行雖然只有三萬人,但全日各個政治團體街頭募捐的款項合共仍然超逾一百萬元,反映最熱衷政治的港人並不冷淡。這種用真金白銀表態的另類投票其實也反映了大多數支持民主人士的政治取向。立場最堅定的學民思潮後生可畏,得到捐款最多,逾三十二萬元,超越七一遊行時獲捐款最多的佔中行動,證明主張公民提名必不可少是政治覺醒的市民最支持的路線。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 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