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某天趁新年假期有點空閒,在家弄了一些小菜,其中一味叫節瓜炆肉片,兩個節瓜盛惠16元、瘦肉片20元,單是兩樣原料的成本已接近40元,可見通脹的威力。再加上約10分鐘燃料的費用,40多元的成本已成定局。一家三口、三菜一湯,總成本肯定超過100元。
出外用膳又如何?再以那節瓜炆肉片為例,外面的餐廳很難有這種小菜吃。以時薪60元計,廚師花了近10分鐘製作這菜餚,又多了10元的成本。除此以外,租金又是另一成本,加了多項成本後,出售的價格要60至80元並不奇怪。
香港沒有自供自給的能力,食物原料要靠外來輸入,容易受匯率、當地的物價及供求影響。很多人也覺得統計處的通脹數字與現實有距離,特別是食物的通脹方面,感覺比起數字更強烈。這與統計處的計算及調查方式不無關係。該處的「消費物價指數簡介」指出,在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中,食物開支佔的比重為27.45%,豬肉佔整體開支1.15%、家禽0.4%,而住屋佔31.66%、電力佔1.77%、衣履佔3.45%等。
這些開支比重是否有代表性?我個人認為這些比重未必代表當前的狀況。情況如股市的恒生指數,受到一些比重高的成份股左右。因此有人說恒指不必代表整個股市,而市場上亦有一些投資銀行推出其指數作為指標。如果有一些組織如大學或智庫推出另一個量度通脹的指數,相信對於用家有莫大幫助。建立一個指標需時,要相當時間才有公信力,及用作比較長期的趨勢。在未有更多的指標前,大家還是相信政府的數據,再加上自己的判斷去策劃未來。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 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