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傅斯年的接班人 - 周運

蘋果樹下:傅斯年的接班人 - 周運

丁文江曾說過:「科學工作並不是天才人物的專利;大有大的工作,小有小的工作。但是作領導的人,就非是頭等人不可了。若是領導的人不適宜,這機關不但等於沒有,並且是一種逆流的影響。」
而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對此非常清楚,一直小心物色自己的接班人,他1941年4月23日致信朱家驊談到陳受頤說:「此君有才幹,有見識,且中英文皆能動筆,英文尤妙,人極可親,無怪脾氣。近彼以窮,故在檀香山,家口小,此人似當為北大文學院適之之繼承人,或歷史所弟之繼承人,惜與兄無一面之識也。」
1942年4月28日傅致信朱家驊等:「(梁思永)其公道正直及公私之分際,素為同人所佩。弟數年以來,時思將弟之所長職讓彼繼任,然此事不可不先有準備。抗戰時,弟在京代總幹事,思永在長沙代弟,不特敝所翕然夙服,即他所同在長沙者,亦均佩之也。」
他又在1942年8月21日致朱家驊的信中提出辭職,談及他的繼任者時說:「如求之所內,李濟之為最宜,在君(丁文江)時準備繼任者,若以博物院事為累,則(李)方桂兄亦佳。彼雖不願多管事,然其識見弟一向佩服。此外所中老同事亦均無不可。思永固亦弟欲為繼任之一人,然彼亦正在病中也。」
而他又在1945年2月6日致信朱家驊談及:「夏(鼐)君乃本所少年有為之一人,在濟之兄領導之下,將來於考古界之貢獻必大,思永久病,近年人才頗感凋零,故弟更希望夏君多得經驗。」
傅斯年最後把目光落在了剛從西北考察歸來的夏鼐身上,因而於1946年11月22日找夏談話,提出他年後出國,因而讓夏代理所長一職,說「現下所中的各研究員,不是書呆子、老學究,便是糊塗蟲。我曾同薩總幹事商量過,他也贊成。朱院長不知道你的為人,經我說過,也無問題。」夏鼐以自己資歷淺,難以服眾來拒絕,多次推辭。後來李濟之也和夏鼐談,希望他可以考慮。王天木也知道代理所務事,和朋友勸他應允。夏因而到傅處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如果代理結果怨聲載道,就提出辭職。二是代理之後,不再做類似工作。傅答應了。
1947年2月24日,召開所務會議,傅斯年正式提出他出國赴美就醫期間由夏鼐代理所長。然後辦理相關點收交接事務。到1948年8月22日傅斯年回所結束,代理時間有一年半。而37年後,據夏鼐1983年7月14日日記,王天木跟他說起當年在南京時,傅斯年力排眾議,要夏鼐代理所長:「在家中時,當着王天木等數人的面前,大發脾氣,說這些人以老專家自居,不知要提拔青年人。他自己也覺老了,精力不如前了,寫不出像《夷夏東西說》那種文章,等等。」聽到這個消息,夏鼐該是如何感激傅斯年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