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石硤尾邨,家家兒女七八個,足以支持十間米舖;現在,只餘下一間成興泰。甫進店,櫃枱前還掛着牛年的鐵牌日曆,叨着數十年前好景的餘輝。「那是我們最後一年派日曆了,當年還派剩廿個,我留下作紀念。」老闆王德鑑說時淡淡然。成興泰71年開業,全盛時,在青山道、大埔道、九龍仔都有分店。派的日曆不用紙牌用鐵牌。「高峯時期我們每年印600個鐵牌日曆,數量不足,還得要到文具舖買現成的回來,用箱頭筆補上米舖名號和聯絡方法。爸爸吩咐,少一個日曆,便少一個熟客。」要得到一個成興泰的日曆不易,得一年到晚幫襯,年底才有資格登記獲頒一個。「有時候,老婆婆們為了一個日曆也很勞氣,硬要多拿一個才肯罷休,既說要寄回鄉下給親戚,又要給女兒。」王說。
80年代超市引入袋裝米,直接衝擊傳統米舖生意,成興泰餘下石硤尾一間。90年代還流行「節育」,一家人一個月吃不夠半擔米。日曆由每年派六百個,減至四百個,原來款式都有影響。「老人家喜歡多仔佛,但年輕人生兩個就夠晒數,老人家將日曆牌轉贈他們也不喜歡了,我們只好改用壽星公等圖畫。」當年,王德鑑家裏沒有掛一個鐵牌日曆,「因為連家裏的也送給客人了。」今天,牆上生銹的2004年牛年的鐵牌,死守米舖,算是挽留昔日一點面子。
年產百日曆 贈50年前的美人
派日曆的行業,除了米舖,還有藥行。以前不少大藥行都找關惠農繪畫印製日曆牌。然而,紀安藥行老闆紀偉光醫師卻說:「60年代,藥材由中資背景的德信行壟斷,生意難做。70年代,連小藥行都印製鐵牌日曆作宣傳,我們就是其一。」每年派四至五百個。如今一街藥房,租金狂飆,生意更難做,很多大藥行都不派日曆了,但紀安仍然堅持每年印製一百個,理由一個:「50年前,女士還是穿緊身旗袍,在紀安買花露水、看症,每年年底拿着一個日曆牌,滿意地離去。年復年,今天我們的日曆牌都變成膠製,她們也已是80來歲的老太婆,即使平日少來看症,依然堅持每年回來拿一個日曆。每次目送她們的背影,都還記得當年她們婀娜的步姿。但你卻不知哪是最後一次目送。你說,我怎能不給她們一個日曆?」紀醫師手上拿着一個舊時的鐵牌,曾於灣仔一個展覽展出過,是由一位幫襯紀安50年的梁婆婆借出。紀醫師說:「以前的也派光了。幸得婆婆給我們留一個,才能作紀念。」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