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選擇第二條路(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安倍選擇第二條路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安倍晉三悍然決定參拜靖國神社前,肯定知道中、韓會有強烈反應,他沒有預計到的大概是美國政府也來失望一番,並敦促日本政府設法改善跟鄰國關係。只是,美國的「失望」還是虛的多、姿態的多,實際不滿的少,美日同盟暫時看不到因此而有任何損害。
日本國內的反應則有點紛紜。有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日本中青年民眾(20-40歲)認為參拜沒有問題,即使較年長民眾也有近半數認為安倍做法不值得大驚小怪,倒是知識界及不少傳媒批評聲音較大。《朝日新聞》的社論就直指安倍不但在外交上將會失分,更是把個人信念凌駕國家利益之上,更將令日本戰後築起的國際信任基礎破壞無遺,令日本在外交上日趨孤立。
《朝日新聞》的批評無疑有道理,安倍政府及日本短期內在外交上也不免處處受批評冷待。但撇開安倍個人的一意孤行,日本的外交處境及國際地緣關係其實正出現重大變化。二戰以後的格局已不存在,日本跟中國、南韓以至美國的關係不可能不改變,她在外交上不可能不面對很多波折震盪,參拜靖國神社的風波只是序幕。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美國一手主導日本的政經發展,日本成了美國在東北亞的不沉航空母艦,一方面支援駐韓美軍抑制中國及北韓的侵略;另一方面則作為圍堵蘇聯在亞洲擴張的重要棋子。此所以美國把大量海空軍駐在日本基地,又積極培育日本的海空力量及軍事科技,以作為美軍的支援。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重新活躍於國際舞台的俄羅斯後院起火,無暇東顧,日本的「不沉航母」作用減退,美日關係有點模糊,日本外交則出現無從着力的情況。
近十年中國迅速崛起,經濟力量快速超越日本,在國際及區域事務上的作用及角色越來越明顯。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冒起打破了日本的comfort zone,令日本在近代史上首次面對另一個亞洲鄰國的挑戰及威脅。
要知道日本跟鄰國,特別是中國,在歷史、政治及領土上存在着大量爭議。當中國處於弱勢,甚至要求助於日本援助及投資時,這些賬不需要算,中日關係自然友好多、磨擦少。現在中國的國力與日俱進,有能力逐一算舊賬,日本自然開始坐立不安,難以自處。剩下的出路,要不是甘心接受中國成為東北亞的主導力量,就是奮起建立討價還價的本錢,跟中國爭一日之長短。
安倍政權顯然選擇了第二條道路,也就是跟中國爭雄之路。而為了讓國民做好心理準備以至接受這樣的路線改變,安倍晉三必須擺出一副敢於挑戰中國,不惜開罪美國的態度。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及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的強硬姿態就是要向國民表明,日本不再是外交及政治侏儒,甚至不再是軍事上的侏儒。
在元旦感言中安倍說得很露骨。他說:「『奪回強大日本』的戰鬥剛剛開始,應該是朝着日本建設新國家,邁出一大步的時刻。」安倍又指,日本將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超出以往的積極作用,而積極和平主義將是日本在21世紀的招牌。
換言之,日本重建成強大國家的路程剛剛開始,往下來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政策要變;而在外交上則會更積極有為。究竟如何積極有為暫時還弄不清楚,但日本重整外交策略及態度是必然的事,中日、日韓磨擦在新一年只會越來越多。

盧峯
資深傳媒人

足本收睇《亂噏24》x鄭秀文@杜琪峯;再有卓韻芝!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