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書架上有本罕有地受歡迎的書叫《功課永遠做不完》,孩子不愛看中文,對這本書偏偏情有獨鍾,因為單是書名已叫她們產生共鳴。香港的學生出名功課多,一個聖誕及新年假期,中、英、數、常合共十多二十樣功課是等閒事吧!若假期過後還要考試,學校通告還會補上一句「請家長督促子女於假期期間努力溫習,為考試作好準備。」那無論對學生還是家長而言,放假只不過是換個地點,不用到學校而留在家中、不是由老師而是由爸媽替子女自行補課而已。
相比起就讀主流學校的孩子,IB課程下的學生其實已相當清閒,但功課多寡其實很主觀。小悠、小芊的學校以往奉行假期不派功課的政策,但在家長壓力下,近年已作微調。中文要交讀書報告和周記,已升中的小悠也要與同學合作處理一個Humanities的project。只此而已,算是萬幸。孩子放假期間可以奢侈地睡至日上三竿、可以翻翻獃在書架上開始封塵的新書、可以完成斷續看了好幾個月的《星球大戰》光碟全集,過一個真正愜意的假期。
關於聖誕假期間應否發放功課,父母的態度通常很糾結。經過好幾個月繁重的學習生涯,既想孩子有喘息機會,但又怕小休變成窒礙進步的休止符,假後又要一段長時間才能重拾應有的步伐。那教育界的看法又如何?作為全球IB先驅的大西洋聯合世界書院(UWC Atlantic College),其校長John Walmsley近日在報章撰文,大力反對在聖誕假期間向小學及初中生發放假期功課,惟有需面對公開考試的10年級(即高中)或以上的學生,才需在放假期間透過處理作業學習獨立研習。作為資深的教育工作者,John Walmsley進一步指出,是否發放家課的癥結,在於學校教育能否做到以學生為本,若缺乏學習動機,家課只會變成流水作業;若能成功誘導學生在課堂外主動學習,則學校壓根兒沒有發放日常功課的需要。
事實上,有關「零功課」的討論近年在世界各地已掀起風潮,法國總統年前提出教改,主張完全廢除家課;北京市政府去年初實施「史上最強減負令」,包括取消小一、小二的家課,其餘各級小學生每天作業總量不能超過一小時、初中則不能超過一個半小時,還規定教師不能發放重複性和懲罰性的作業。據報實施以來大受學生歡迎,不滿全部來自家長。為怕放學後無所事事,家長們爭相在孩子多出的課餘時間填塞活動。全球父母心思一致,總憂慮小學階段太過寬鬆,子女將會輸在起跑線,日後升學壓力更大,有家長更明言:「你若認真,會輸得很慘」。歸根究柢,又是另一個集體淪陷的教育問題。
假期還有三天就結束了,假若孩子還在功課堆中掙扎,請多給他們一點體諒。無人喜歡放假還要處理公務,派對過後的效率總會慢一些,若不休息又如何走更遠的路呢?在平衡學習與人生方面,娛樂與工作方面,中庸之道每每比激進手段可取,玩樂不是罪過,休息也不是浪費,我們都需要遊戲,爸媽如是,孩子也如是。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