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來自基層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小時居於深水埗汝州街,父親於內地解放時來港。他說,父親來港後在工廠學師,將薪金買金戒指,開了一間小型工廠。但當他1980年到英國讀醫時,父親生意走下坡,須借錢為他交學費。
取錄時不考慮家境
劉坦言,他入學後曾擔心無錢交學費,在英國期間做過不少兼職,如在外賣唐餐館做「炒鑊」,「炒足一個暑假,外國人飲醉酒會鬧你」;又曾於麵包公司做麵包,「方包、提子包咩都整過,啲麵粉好重,一大盤黏住晒,好難攞」。這些困難反成為他的推動力,更努力讀書。他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年輕人,不需因家境貧窮而自卑,對醫學院卻步。
2013年港大醫學院新醫科生中,只有10%來自公屋家庭,較2000年的20%減少。父母為專業人士或管理層比例,由2000年約30%,增至2013年約50%。過去十年每年約10%醫科生,其父母雙方或單方是醫生。
劉澤星表示,家庭環境較差或會令中學生不敢報讀醫科。曾有學生於面試時,提及憂慮負擔到外國做交換生;也有學生指讀醫要五年,較其他學科時間長,擔心父母難以負擔。
他指,醫學院取錄學生時不考慮家庭背景,「唔係要收多啲有錢或者冇錢學生,而係唔應該因為家庭背景,減低年輕人應有嘅機會」。醫學院希望幫助有能力的學生,不會因家境困難而放棄做醫生。
足本收睇《亂噏24》x劉嘉玲; 鄭秀文@杜琪峯再度登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