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留住礦山歲月

活化,留住礦山歲月

馬鞍山的故事,還有1950年成立的基督教信義會恩光堂。而村民敬重的張子騫牧師,自1951年至1994年服務馬鞍山村長達43年,初到馬鞍山即年開辦員工子弟信義義校,50年代中期以後,向村民派發麵粉、油、奶粉、大米、罐頭食品等糧食及衣物、日常用品、藥物等救濟品。整個教堂建築群曾於1977年改為靜修中心及恩青營地,2003年因山泥傾瀉而關閉後,下年即將活化,重新提供營舍服務。這個具歷史意義的教堂,當年義工以壁畫美化營舍,負責活化計劃的陳子恒笑說:「不少人偷闖便為了在壁畫前留影。」教會正在收集老礦工和教會故事,作未來導賞之用。要訴說馬鞍山的故事,隨着時光老去的恩光堂和天主堂兩個都不能少,前者活化是美事,後者,沒人使用的泥和磚,三年、五年、十年,是否留得住!

80年代張子騫牧師與教友的照片,當時牆上仍未有壁畫。

1952年剛落成的恩光堂禮拜堂,張子騫牧師自此留村服務四十多年。

90年代義工所繪的壁畫,象徵耶穌視信徒如牧羊照顧。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