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獨立英文書店結業,因曾獲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新聞價值含金量驟升,副刊記者趁機報道本地獨立書店風景,引起有心讀者關注,也是好事。不過,青文書屋不是二手書店,文化人馬國明開的書店名「曙光」,盛極一時,賣的是英文書,以學術與文學書籍為主。
在互聯網與網上書店還沒熱起來的時代,「曙光」是本地學術讀者的秘密花園,馬老闆選書精,博學多聞,書店凝聚各門各派讀書人,因曾與青文書屋同一屋簷下,各據一邊,深得愛書人歡心,一次造訪可以買齊中英文新書。
青文書屋最後的負責人是羅志華,前幾年農曆年在貨倉搬書時給壓死在書堆下,登上了報刊要聞。本地文化人曾集合起來出書紀念他,也有劇場人把故事帶進劇場。羅志華死時,青文書屋早已倒閉,搬離了灣仔,他把大批書籍暫時安置在貨倉,等待東山再起。而馬老闆的「曙光」更早一步離場,店裏的書後來輾轉流落富德樓的獨立書店「藝鵠」,也算是另類重生。
本地獨立書店實在沒有「風景」可言,有的只是每個店主的內心風景,和一年一頁的汗淚史。沒有一家不是艱苦經營的,為了生存下去,有些書店的書種也受市場主導,算不上真正獨立。從前的曙光和青文書屋令人懷念,固然與主理人特立獨行的作風有關,也大概因為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與社交網的泛濫方便,知識的獲取仍然需要熱情與儍勁,人對書對文字有一種「敬」。書店是在這樣的敬意裏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