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易小玲在港做過數十次整形手術均告失敗,今次在台灣長庚醫院成功重建下顎,是否代表本港整形技術遜於台灣?本港整形外科專科醫生何昭明指出,本港的整形技術水平不比台灣遜色,問題是資源不足。現時本港僅60多名整形外科醫生,所佔人口比例低於國際標準,促請政府增撥資源培訓人才。
何昭明表示沒為易小玲看症,難以評論易的台灣醫療團隊是否較香港的團隊優勝,「佢嘅個案好政治化,吸引傳媒高度報道,唔可以當一般案例」。
只着重手術存活率
何昭明指出,易的手術主要靠醫生經驗,而同類手術在港已做過數百宗,成功率達95%,本港威爾斯、伊利沙伯、廣華、屯門等公立醫院都有案例。失敗個案主要源於移植皮瓣後血管折叠阻礙血液流通。
不過何形容台灣長庚醫院在整形手術方向確實屬世界級,其中負責醫治易的魏福全是移植皮瓣的國際先驅。醫學界70年代開始進行移植游離腓骨手術,但一直認為移植皮瓣不可靠,擔心組織血液循環不佳容易壞死。但魏福全透過解剖研究釐清皮瓣血管分佈,改善移植皮瓣手術,成功為頭頸腫瘤病人整形,有關論文帶領世界潮流,本港90年代初也開始跟隨。
整形外科手術為病人提升生活質素,何指本港醫學界只着重手術存活率,「肝移植救人一命,大家好大震撼。但係整形唔係生死問題,一般人覺得冇得醫就認命」。加上本港頭頸頸腫瘤及創傷的個案不多,「病人下顎骨承托番,食嘢講嘢好咗,身心都健康,但喺存活率睇唔到分別,醫管局唔會察覺」。
先進國家的整形外科醫生的人口比例為一對十萬人,即本港需要70至80個整形醫生才達國際標準,但現時每年僅培訓兩名整形外科醫生,行內又快將有不少資深醫生退休,何擔心10年後整形外科醫生比例非但不能達標,更會進一步下跌,「其他科都趕得上國際標準,惟獨整形外科追唔到。制度完善好緊要,唔好淨係救番條命,仲要顧埋病人生活質素」。
足本收睇《亂噏24》x DADA陳靜;跟住有嘉玲姐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