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的二手英文書店「書閣」宣佈結業,中式老書店也劫數難逃。在電子書當道的年代,文化人談論的依然是中文書籍的力量。而除了一班飽讀詩書的文化人,曾經,一間瑟縮在旺角奶路臣街的「精神書局」,創辦人黃森飽受戰火蹂躪,沒機會讀書,但他說:「精,米字部;有米才能談精神。」開辦精神書局一直走到現在55年,由二手教科書、二手漫畫,到上門收集文獻典籍,不少藏書人如何俊仁都登門拜訪。
「你們要堅持,抖擻精神。」名作家小思鼓勵他們說。
記者:陳芷慧
攝影:劉永發
精神書局,由黃森所創。他有五個兒子達成、達財、達強、達偉,和達光。二兒子達財:「父親說,人先要達成理想,才能談財富,有了財富才能自強,自強後便要懷更偉大的理想,然後發揚光大。」所以,黃森未開「精神書局」之先,先談理想:「知識,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因此,要讓人人有讀書的機會。」黃森不是文化人,只是一位經歷戰亂、十來歲跟父親逃難來港的鄉下佬。戰亂期間,莫說為了一包河粉險些賠命,黃森就連書角也沒有碰過。但那個年代的人因此更愛書,因為沒有文字,就沒有人紀錄他們的汗水。
五十年代大街小巷都是雜誌攤檔,黃森都是從這裏開始他的事業。雜誌檔混得好,58年搬入奶路臣街的地舖,黃家有了「米」,可以談「精神」,正好這年,達財生得逢時。「精神」以售賣舊書為生。六十年代仍是工廠工人織織復織織的時代,人要買書都湧到舊書店。當時洗衣街有「新亞書店」、西洋菜街有「實用」、廟街「大李」和「小李」的半邊舖和街邊檔,當然還有「精神」。精神書局在旺角舊書店中,已經紅極一時,「當時提起二手書店,都會知道旺角有精神書局,港島荷李活道有康記。父親讀書不多,但勝在看書多,之乎者也……徐志摩朱自清冰心等等他都認識,因此收到舊書後,他都能準確定價,書賣得很好,不少文學巨著、線裝典籍一下子便賣光了。」達財憶述。
八十年代 二手教科書高𥧌期
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戰後嬰兒都長成,真正踏入財富和自強的年代,「精神」也偉大起來。這個年代時興追求知識,當時流行百科全書,年輕人手上看的除了《十萬個為甚麼》,還有《大英百科全書》,「當時擁有一系列紅色牛皮、金字、金色書邊的《大英百科全書》是知識分子的象徵。」達財:「父親挺有前瞻性,他說書籍當中,惟有教科書是必需品,其他書類都是消閒而已。於是,他開始收買二手教科書。他更大的理想是推動教育和環保,每當有客人來買教科書,父親必附上一句『沽出之書,希望收回』。曾有一位老顧客跟我說:『當年我窮,你父親說先拿書回家讀,學期完畢後才付錢,我永遠記得他當日的恩。』」
今日旺角成為二手教科書買賣交易所,就是由當時開始形成。「當時交通不便,生意應接不暇,沒有上門收書服務。家長帶着小朋友從新界出來,怎能空手而回?別理甚麼價錢,只要有書便買。怎會不賺?」達財說:「九十年代,平日月賺幾萬,每年單是暑假日賺幾萬。街上亦會多了很多人開書檔,有人開貨車來賣書,貨車教科書騙案就是這樣來的,全部價大幅托高幾倍。」
人人睇電視 轉賣漫畫
踏入九十年代,連最小的達光也十多歲了,是時候把「精神」的理想發揚光大。但父親說:「我想退下來。你們自己打理生意吧!最重要是,你們要堅守我的環保惜書概念。如無必要,必收、賣舊書。但同時,要跟着時代潮流走,當年我賣教科書,是最好的借鏡。」父親當然望子成龍,他們兒時,父親找來一位補習老師,教授他們「卜卜齋」,寄望他們五人能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可惜,大哥、五弟最討厭讀書,二弟亦不甚喜愛,最有書緣的還是三弟和四弟,他們在眾兄弟當中讀書最好。可笑是,三弟只喜歡看書,無興趣經營書店,他的興趣是洗衣,現在是洗衣店的老闆;四弟更本事,現在是一美國機構的高層。家中最不喜愛讀書的三人,命運驅使留守「精神」。偏偏,父親在二手書店行業走下坡時退下來。達財:「九十年代初書店開始難經營,電視節目更多元化,年輕人的目光都轉投電視節目。於是,我增大二手漫畫的市場,算是度過難關。」誰知,97回歸掀來一個移民潮,「誰會想到移民潮對舊書店影響深遠。一批光顧英文舊書的菲傭客一下子全都消失,也許是跟着僱主移民吧!我擴大教科書比例,後來教科書年年改版,我們血本無歸。」
三兄弟創新「精神」
不是抖擻,便有「精神」。「精神」是一個軀體,父親是頭,是靈,眾兄弟則是肢體。沒靈,沒有肢體;沒肢體,也沒有靈。他們幾兄弟在書店裏都是嚇大,面對黑社會「陀地」,他們從來不慌,可惜還是敵不過舊區重建。千禧年後達光眼見旺角租金狂飆,當時舖位月租二萬,他跟好友在西營盤合作開辦另一二手書店校友書局,當時月租只八千元。哥不滿,無言。「當時我認為書店要改革。於是校友採用一套新模式,把舊書分門別類,每天點算,清潔消毒。因為眼見客人拿來賣的書都厚如木枕,於是增設上門收書服務。」舊區重建冷不防來到當下,「精神」要逼遷,黃森說了一句:「以前一家幾口,家連舖、倉都在這裏,舖搬走,回憶可逃到哪裏?」黃森至今91歲,仍有這股戰亂而生的堅持與風骨,達光說「得我和應阿爸支持佢。」、「人人都說,我最像父親。老人家說要堅持,明知輸,都要打官司。」當然,官司輸了。
○四年,五兄弟商量過後,斥資二百萬在北角渣華道和西環屈地街從新開舖,登記成為有限公司,招牌上還加了一個「森」字標誌。「校友」成功有目共睹,新「精神」都跟着新模式走。達光:「上門收書多了意外收穫。收到更多線裝典籍。」幾兄弟都是自強不息中走出新「精神」。達財:「我們平日會多看拍賣行出版的百科書等等來參考。長年累月的磨練,從紙質、釘裝等查考典籍的年期從而定價。」收賣舊書過程中自然認識不少達官名人,他們志不在名人家裏十多萬一本的典籍珍藏,而是從買賣中便知哪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書。今天北角「精神」多了一本西西的《哀悼乳房》,售價40多元,不算便宜,但四周學生街坊皆來搶。「因為中學課程裏學生指定要讀,定價也高。」說到底,現在的青年跟黃家幾兄弟,知識還不是逼出來?
對於達光離開開辦「校友」,大哥達成冷言回應:「我們分手了。」大哥和五弟相距十二年,畢竟想法會有出入。大哥曾為達光在海報上運用「超高價收書」的誇張法大肆批評。一個「超」字,達光不再過問「精神」。不過,達光說:「我們那個年代,聽命兄長是應份。長大了,想法不一致,惟有另闖。我們還是會一家人過冬。」達光只想哥哥們知道,三兄弟才能撐「森」字的三根木。不論「校友」,還是「精神」,他們皆強調「始於1958年」。
二手書定價策略
1. 與教育課程有關
例如西西的《哀悼乳房》,因為在中學生閱讀報告必讀的文本,售價較一般文學書貴。
2. 作者
達財:「作者當中,以董橋的書籍最值錢。因為被內地人炒貴了,二手書比原版更貴。」
3. 羊群效應
達財:「香港人跟足羊群效應,一本書引起熱話,大家湧到買新書來看,不夠兩星期又一窩蜂來賣書,價格自然高。」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