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的《一整年不用錢》,作者Mark Boyle常在書內提及另一本書, Charles Eisenstein的《 The More Beautiful World Our Hearts Know is Possible》,因此我也找了這本書來看,書中不少觀點發人深省。作者和我有相似的地方,自小我們都很敏感、愛幻想,已經會想「我從何而來?」、「我為甚麼在這裏?」「我要去哪裏?」等等,並試圖找出答案。
我曾問過父母,人生的目的是甚麼?爹哋說,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人生;媽咪說,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乖、聽話,長大後做一個有用的人。他們的答案都不能讓我接受。我一直思考着這個問題,直至十四歲的某天,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自認為很偉大的答案,並和好友Ann分享。「人生的目的就是每個人的目的都不同」,聽到我的回答,Ann報以噓聲,但直至今天,我還是覺得自己這個答案挺不錯的。
作者有十年時間去了台灣做繙譯,研究東方思想、哲學、中藥等,他用簡單易明的文字回答了這個問題,人生的目的是甚麼?答案是:沒有目的,只有因果,人類的生存以科學角度來看,只為培育下一代。不少人思考了一生的問題,他只用了四、五頁紙便作答完畢,但同時也知道這些答案不能讓人滿足。看完他的書後我很安慰,因為一個曾在耶魯大學修讀哲學和數學的人,以哲學的角度來分析,也未能給出滿意的答案。
歐美近年興起另類運動「反物質至上主義」(anti-materialism),是幾個月前一位維也納記者前來採訪時向我提及的,可能近年歐美經濟倒退,令歐美人反思人生,作者的思維也和反物質至上主義很類近。作者提供了另一種思維給讀者:大部份人相信人類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作者提出,人表面上是獨立個體,但其實並不是絕對的個體,七十億人類是和天地萬物連繫在一起的,包括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之間都有聯繫,只不過人類還未能夠明白而已。
生於1967年的作者成長時期正值七、八十年代美國科技高速發展,他很懷念小時候存在的一些如童話般美好的概念,例如美味的汽水不會影響健康,小朋友努力讀書將來能找到好工作,安份守法便能過上幸福生活,醫生能醫百病,科技會令生活越來越美好,但長大後卻發現這些想法只是泡影。
科技和醫學的高速發展令人類不停進化,二十年後長命百歲,可能就像如今活到六十歲般普遍,但是長壽並不代表就能給人帶來幸福,同時會令社會變得更加複雜。為了科技的發展,我們付出了太多,乾淨的水源、新鮮的空氣、肥沃的地土。我青少年時期在英國生活,當地的人較為注重生活的精神層面,但香港人每天的生活都與金錢息息相關,有些人甚至認為,相比起這些大自然的資源,金錢更為重要。人類歷盡了年代的變遷,居然產生出這樣危險的想法。
購物前三思
科技和金錢為人類帶來方便,作者認為在這方面已經過了火位,令到很多人都不再懂得勞動和創造,例如維修一部電視,可能會比買新電視更昂貴。單純做消費者的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手機內的晶片,可能是非洲、巴西等地,小朋友在礦場採挖的;購買的衣服原材料,或已令到印尼某條村的水源嚴重污染。我們享受着便利的同時,世界各地發生着很多悲劇,但我們不知情。作者指出這些論點,並不是要我們內疚,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找出平衡點,每買一樣物品都要三思,並發自內心地珍惜,盡量選擇一些耐用品,不要浪費,不要用完即棄,也不要製造垃圾。
今天是boxing day,大家一定收到了不少禮物,相信也有收過毫無用處的垃圾禮物。我的另一半楊如芯,為支持相信愛慈善基金,購買了多本我的散文集《相信愛》,她要求我簽名後當作聖誕禮物送給朋友,已起碼送出三十本以上,有些朋友打電話給我說,早已閱讀過我的專欄,但也稱讚書內的圖片精美。希望收到禮物的朋友,如不想要也不要當作垃圾扔掉,可以退回給我,真的。
Profile:趙式芝
趙世曾女兒,卓能(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慈善機構相信愛基金創辦人,愛好駕駛直升機。( http://www.facebook.com/foundfaithinlove)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