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量不足】
國務院於今年8月,拍板通過上海自貿區方案之時,由於欠缺細節,坊間對所謂的「自貿區」概念未有重視。及至於三中全會中,正式將自貿區納入重點項目,並透過「擠牙膏」方式,逐步將「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利率自由化」等細則,納入《總體方案》,並透過「倒逼」(即先訂目標,後引導企業及監管部門落實細則配合)的方式,分階實現重大改革。
被指與CEPA政策重叠
而上海自貿區定位為「對外開放、輻射向內」的主要窗口,並被視為新一屆政府未來十年的重點項目之一,故內地媒體報道指,上海自貿區之能「順利出閘」,在於總理李克強於磋商上過程中「排除萬難」。因此,自上海自貿區引起關注後,廈門、天津、甚至新疆亦有樣學樣,公佈爭取設立各式各樣的自貿區。
不過,廣東的自貿區卻沒有獲得如此「祝福」,在申辦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早前曾兩次有報道指方案已獲通過,但立刻被當局叫停並澄清,媒體更報道方案經高層20多次「研討」方能上報。而根據媒體報道的條文,如「對外國及港澳台居民區內購買消費品提供退稅」、「負面清單優惠」,被批評為不切實際,亦與現有CEPA政策上架床叠屋,較上海已納入《方案》的措施,份量有所不足。城大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更形容是「花巧招數」︰「香港已經係最自由貿易嘅區域,做咩仲同國內城市合作自貿區?除非係再降稅,但香港的稅收已很低,可以再低咩?內地又肯減稅嗎?」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