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台不敗之謎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三色台不敗之謎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王維基敗部復活,TVB未必擔心,因為除了新人需要時間證明一切,更重要的是王維基是否知道TVB死穴的所在。單是即時宣佈會開辦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其實已足以令無綫董事局(投資者)及管理層(節目部)暫時放下心頭大石。
四十多年來無綫之所以能一台獨大,歷來專家學者發表過無數意見,個人認為關鍵只有一個:就是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真正持之有恒的競爭者,把無綫給比下去,為觀眾提供更多及不同的選擇。
沒有出現競爭者的主因,港英政府難辭其咎,因為免費電視發牌四十年來只有過三個:無綫先天獨大,亞視屢戰屢敗,佳視則未戰已敗。
先說佳視。佳視當年拿的免費電視牌照,其實絕對是雞肋,因為每晚的黃金時間(觀眾人數及廣告收入)竟是用來播放教育電視。當年梁淑怡及一眾無綫精英(包括徐克)製作的電視劇集,播放時間不單不是集中專攻黃金時段(周一至周五歡樂今宵,周六、日港姐大型節目)。更由於無綫的六時半新聞在當年切入市民生活習慣與需要,收視率早已雄霸一方,遂令觀眾在七時後轉台的興趣與習慣無從興起。佳視的牌照有此先天劣勢,加上財力不繼,無法打持久戰,至觀眾習慣改變,一敗塗地自是理所當然。
亞視屢戰屢敗,有人認為是發射塔不足與訊號不良,令地區接收出現問題,亦有人認為是觀眾慣性問題,但最致命的還是投資者的急功近利。
須知無綫崛起之快舉世無雙,因為配合了香港在七、八十年代本地經濟的迅速起飛和九十年代內地的高速發展,令節目廣告的收入一浪高於一浪,加上制度及人才的同步發展,令器材資金與人手嚴重不足的亞視不但無法企及,即使曾經出現過「千帆並舉」的「忽然中興」,最終也因無綫不計成本的「堅壁清野」政策,很快便把亞視的一陣虛火給完全撲熄。
亞視歷來所有的投資者,惟有邱德根不致損手,甚至可以在轉手時賺他一筆,但邱先生的經營秘訣一是盡量慳錢(限用廁紙及孤寒利是是其代表作),二是盡快找到買家。他從來沒有作過任何大手筆的改革,只用慳回來的錢作為利潤,去吸引下一位買家,以便自己能善價沽之,成功脫身。
在美國,有線電視的興起,打破了無線電視的壟斷;但在香港,有線電視的出現,完全對無綫沒有影響。除了因為九倉的有線多年來一直孤軍作戰,以及投資力度不足,有線電視的節目策略未能針對無綫的弱點及觀眾的需要,亦已足令無綫可以繼續安枕無憂。
多年來九倉有線最成功的是推出二十四小時新聞台,後來者now亦步亦趨,但這不是無綫多年來獨大的原因,亦不是「搶客」的有力武器;此外,有線的主打頻道如足球及成人台,亦非無綫的強項,換言之這些「小眾」及「自選」節目,根本不是無綫核心觀眾的喜好,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他們的不斷流失,其實只是TVB吸引不到年輕一代及高質觀眾所致。
科技由無線有線變為新媒體,令播放渠道及節目供應者大大增加,節目的競爭與質素因而大大提高,甚麼類型也越做越專與精,不若香港的「選擇似有還無」情況;二十四小時新聞直播與評論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迫使無綫的新聞節目變成「是是但但」,但仍只能在高清台聊備一格,與兩家有線台的直播,《蘋果》的動新聞,甚至是電台的網站與《主場新聞》等俱有不及,但無綫深知新聞台即使能做到與有線等分庭抗禮,對自己的收視及廣告收入均無影響,試問又怎會積極與之競爭,倒不如用來發揮其他用途更為有利。
新媒體百花齊放,迄今沒有王者。以王維基的智力財力,令人寄予厚望。但新聞平台早已太多,一台觀點亦難成主流,要突圍而出不易。而最重要的是「放生」無綫,因為無綫只靠劇集「食糊」,控制人才資源亦只有這部份最要力保不失。如果王維基不予以迎頭痛擊,任由無綫再次率先主催「帝國反擊戰」,令王維基驕人的理念、策略和手段無法變成說服觀眾轉台的節目,那麼無綫的獨大優勢將仍可持續一段頗長時間,直至目下的無綫忠心「粉絲」自動減少至不足打動廣告商為止。
要擊倒無綫,一定要做到觀眾人數「此消彼長」,劇集是橋頭堡;要有足夠廣告收入,一定要先分無綫的一杯羮,兩、三成已十分可觀,不論取得無綫多少份額,已是成為令人矚目的流動電視盟主,而非只是「海中無魚蝦為大」,這些簡單道理,王維基應該十分清楚。

周信
自由撰稿人

足本收睇《亂噏24》x DADA陳靜;跟住有嘉玲姐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