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視應為演員造勢 (美國執業律師、專欄作家 黎德怡) - 黎德怡

港視應為演員造勢 
(美國執業律師、專欄作家 黎德怡) - 黎德怡

王維基上周宣佈獲中移動轉讓旗下香港流動電視業務,明年7.1開播。這對其員工、甚至普羅大眾,堪稱一份聖誕和新年大禮。顛覆極權者和電視霸權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新資訊科技;然而,港視亦會面對不少挑戰。
有觀眾懷疑流動電視是否真的能夠賺錢。有指流動電視在香港未普及,廣告商因此會對港視欠缺信心而拒絕投資。這個講法未必有說服力。自從互聯網普及,從電視轉到網上推銷產品,乃全球廣告業發展的趨勢。近年很多公司推出新商品時,除在電視賣廣告外,還會主攻互聯網這個新戰場,甚至依靠公關公司邀請人氣博客在網上宣傳產品,結果發現網上宣傳比電視廣告更有成效。
當然,很多觀眾抱質疑態度,是因為留意到港視部份新劇集介紹(尤其是演員班底),認為跟TVB相差太遠,所以無論港視如何認真和有誠意,都很難刺激觀眾收看的意欲。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
要知道不少觀眾在決定看不看一套劇集時,首先留意劇中演員。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大眾即使一面倒支持港視,對其演員評價卻頗參差,早前讀報得悉某些演員去向未明,有讀者更冷嘲熱諷。然而說到底,演員紅與不紅,所謂一線還是二、三線,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台獨大情況下,強行造就出來的。當大台決定力捧某些演員,便會讓他們無限量曝光,縱使這些演員沒接受過訓練,外貌跟演技都普通。
心理學實驗亦證明過了,只要演員曝光率高,達到mere exposure effect,觀眾往往會由沒有感覺轉為接受,由接受變成喜歡,認定主角級演員,一定比少曝光又無主角做的「二打六」優秀。如果從外邊請到知名度高、一早就是主角級的演員拍劇,又肯花巨資拍攝,就算劇本再爛,亦會很多人捧場。最新鮮熱辣的例子,莫如《衝上雲霄II》——所謂「最佳劇集」與「最膠劇集/本」,其實僅差一線而已。
我認為港視要刺激收視率,與其高薪挖角,不如為演員多加造勢。TVB捧人政策如何盲目,至少提醒同行,令演員曝光率激增,雖然某些觀眾會譏笑hard sell,但整體來說必然叫演員更受歡迎,更快速「入屋」。當然,劇集本身特色也該包括在宣傳之內。製造有質素的專業人士劇集(至少不像TVB那樣屢犯最基本錯誤),或有文化的劇本(例如:不像《On Call 36小時II》般,只懂不斷借用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去煽情,卻明顯不懂得其核心意義在於諷刺貴族不了解勞苦大眾生活),這都是近年TVB劇集鮮能做到的。

黎德怡
美國執業律師、專欄作家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