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浙江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吳飛教授發佈的一條微博被廣泛轉載,次日即被刪帖。在微博中,吳飛教授稱,據可靠消息,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對全國十家知名新聞傳播學院實行「重點建設」,大力改造其課程設置與學術研究方向,因為「有人認為,國內一些新聞院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不力,西方傳播學思想盛行,自由主義觀念嚴重」。另有消息稱,除了親自對上述著名新聞學院實行「共建式改造」外,中宣部也要求各省宣傳部門照葫蘆畫瓢,對省屬大學的新聞院系實行同樣的整改。
儘管尚未得到證實,但觀察中宣部近年控制新聞、文化和思想的一系列舉措,筆者判斷此事可能性相當大。今年暑期,中宣部已經組織全國高校新聞院系骨幹教師赴北京或省會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意識形態馴化也與記者證考試綑綁在一起,大規模展開。同樣是在今年,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馬工程系列教材」開始強制性地推向大學課堂。這套教材有一百多本,涵蓋了人文社會各科的核心課程。由此看來,中宣部對新聞界的管控手法,從慣常性地對「違規」媒體的個別整肅,到兩年前發起「走轉改」整風運動,再到如今從「源頭」上下手,控制培養未來新聞人的大學,嚴苛程度似在不斷強化。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控制與改造是以「共建」的名義進行的。這意味着,其驅動力將不僅僅是權力的大棒,更重要的還有「資源」這根胡蘿蔔。這一模式的始作俑者當屬復旦大學。2001年,復旦與上海市委宣傳部簽署協定共建新聞學院,使這家老牌新聞學府獲得了令人艷羨的資源,包括一個佔地5萬平方米的獨立校區、優越的硬體設施和交流機會,而交易條件則是該學院之後的歷任院長均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任命,並被要求在課程中增加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比重,以及為上海市定向培養「黨的新聞宣傳人才」。有消息稱,此次中宣部將在每家新聞學院投入數千萬元,而共建協議則被要求參照復旦當年簽下的文本。
熟悉大陸高校現狀的人,對這種模式絕對不會陌生。近年來,各種科研基金專案、「學術工程」專案(如「985工程」)以及人才計劃(如長江學者)的數量和經費均急速增長。在學術界,無論是針對個人還是機構的考評和晉升均圍繞着經費的等級和數量展開。大學教師為了獲得項目,不得不去爭奪體制所設定的「意識形態正確」的選題。翻翻國家社科基金目錄,類似於「西方新聞自由的虛偽性研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研究」等無法以學理解之的選題,堂而皇之地佔據着重大項目的位置。正是在這種爭奪中,權力以資源、金錢和聲望為誘餌完成了對知識階層的馴服。
坦白說,筆者毫不懷疑學者們的知識水準,相信他們中的絕大部份並不會真正從學理上認同那些粗糙而陳舊的意識形態說教。然而令人憤懣的是,當學者們為了生存和利益而假意接受這些荒謬的教條,並絞盡腦汁寫出煌煌大作為之背書的時候,霸權就已經獲得了它想要的東西。這一體制化的「權力+利益」的模式,正是近年來中共宣傳部門,在既有意識形態再難進行整全理論修補的形勢下,摸索出的管控知識分子的新統治術。
考慮當下大學高度官僚化的體制,如果上述「共建式改造」政策被推行,恐怕不會遇到新聞學院的抵抗,提升學科排名的壓力會讓各高校的校長院長們爭相在其中分一杯羹。不過,對於該政策是否能如宣傳部所願影響到學者及未來新聞人的價值觀,使之效忠於「黨的宣傳員」使命,從而使未來的言論市場陷入死寂,筆者則認為不必過多擔憂。儘管制度未變,但人心已變,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已經學會了從多元資訊中辨識真相。去年,鄰國緬甸取消了幾十年的新聞審查制度,最後一任審查總長丁瑞(Tint Swe)說,「我過去做的工作與這個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也是與現實不協調的」。對於至今仍在嚴控自由思想和言論的中宣部官僚,此語值得認真領悟。
陸曉
大學教授
足本收睇《亂噏24》x DADA陳靜;跟住有嘉玲姐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