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香港人給外國人的印象是精於盤算,因此香港能夠成為區內的金融中心絕不是一件意外之事。但自回歸後,政府決心要打造香港成為「文化都會」卻令很多市民摸不着頭腦。多年前香港已被冠以「文化沙漠」之名,要將沙漠變為綠洲,特區政府需要在文化政策作出重大改革。
雖然近年政府努力推動文化發展,無奈事與願違。根據統計處公佈的數據,港人不但沒有對文化節目增加興趣,反有倒退現象。這是否意味政府的文化政策失敗,大家不妨參考表一便會得到答案。
表一是2002年和2012年按節目類別劃分的戶內文化節目觀眾人次。根據統計處資料,文化節目的分類為:(1)管弦樂,器樂演奏會,演唱會及歌劇;(2)戲劇;(3)芭蕾舞及其他舞蹈;(4)電影;(5)中國戲曲;(6)跨媒體藝術;(7)觀眾拓展活動;和(8)其他文化節目。
從表一,讀者可看到總觀眾人次由2002年的1,708,195下跌至2012年的1,035,902。跌幅最大的頭三位分別是:其他文化節目;電影和管弦樂,器樂演奏會,演唱會及歌劇。但必須指出,從2008年開始,電影節目辦事處沒有直接贊助香港國際電影節,因此由2008年起,觀眾人次不包括電影節的入場人次,這令電影觀眾人次明顯減少。假如剔除這一項,2002年和2012年經調整後的總觀眾人次分別是1,451,393和946,840,跌幅仍高達34.8%。反映不少市民對傳統文化及藝術表演的興趣大減。
當然,我們不應完全怪責政府,因為社會已進入一個資訊新紀元。大部份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能夠透過互聯網接觸到不少文化資訊,因此對傳統文化表演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如果政府的文化措施能夠做到與時並進,香港仍有機會成為「文化綠洲」。
香港絕不缺乏文化硬件。單以文化設施計算,香港已有19個主要文化場地(例如,油麻地戲院在上年8月已啟用),加上西九文化區的設施在未來幾年相繼落成,有助本地舉辦文化活動。無奈政府的思維卻追不上潮流,以為打造一個造價高昂的西九文化區便可將香港的文化地位變為世界級,卻忽略最需做的事是提升本地文化的「軟實力」,提升市民對不同文化和藝術的觀感。
筆者今年夏天與西九文化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共聚午餐,討論過文化推廣。因筆者曾在蒙特利爾居住了一段長時間,對號稱「文化首都」蒙特利爾的文化發展有相當的認識,所以提出政府應參考蒙特利爾的文化政策。
蒙特利爾和香港的人口分別有160萬和710萬,但在2010年,蒙特利爾的旅客人數竟高達1,940萬,而香港同期的遊客有3,600萬,如以(遊客/人口)比率計算,蒙特利爾遠高於香港。哪個城市更能吸引遊客,答案顯而易見。
蒙特利爾歷史悠久,又充滿歐陸風情,對遊客來說,這是一個賣點。此外,當地市政府亦利用其文化背景和先天條件加強旅遊業的競爭力,在70年代後期已鼓勵民間及商業團體舉辦具有特色的國際節日、嘉年華會和遊行。根據當地官方旅遊網的資料,在2012年,單是舉辦大型國際節日已超過10個(表二)。觀眾數量之多更是令人側目:例如,上年舉辦的國際爵士音樂節入場人數超過200萬,三分一的觀眾是遊客,顯示蒙特利爾的國際文化節日不但能推動當地的文化發展,更為整個城市帶來可觀的收入和就業機會。
如將香港曾經舉辦的大型國際文化活動與蒙特利爾比較,即時高低立見。本地舉辦機構(無論官方或民辦)的能力,表演嘉賓的級數和現場氣氛,均遠遜於蒙特利爾。這說明,缺乏文化軟實力才是窒礙本地文化發展的死穴。港府應該參考蒙特利爾的文化發展模式,舉辦多些具吸引力的國際節目和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最近筆者收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節目資料,得知早在2011年10月,西九文化區已經開始舉辦文化節目,但始終仍欠國際頂級的活動。
另一個可以改善香港文化發展的是加強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合作。雖然貿易發展局的主要功能是推廣貿易,但不少的推廣活動涉及文化項目。例如,上個月貿發局舉辦了西班牙酒節,如果西九文化能夠同時參與這活動,變相將這個酒節變為文化節目,既推廣功能,又能促進國際文化發展,這正是一石二鳥的方法。
文化發展並不是歷史回顧和單單反映本土特色,要做好文化發展更要有宏觀視野和與時並進的態度。何謂宏觀視野?意思是要做到多元化發展,中國文化是值得推廣,但西方文化也應得到同等的尊重,因此香港在發展中西文化需要做得更好。而與時並進不過是追上潮流步伐。現在的虛擬文化藝術(Virtual Arts),互聯網藝術(Internet Arts),數碼藝術(Digital Arts),網絡文化(Cyber Culture)等都是因科技才可以產生。年輕人對這類文化的喜好遠大過於傳統文化,如果筆者是主理文化的官員,一定在這方面多下此工夫!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