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廢玻璃回收成本高,原因樽子佔空間多,玻璃樽又易割手。一項以「音波功」處理廢玻璃的技術,利用音頻製造共振來打碎玻璃,玻璃不會「起角」割手,運送體積又大幅縮小,每部價值30多萬元,馬會已引入首部。有新成立的環保教育組織明天舉辦工作坊,公開介紹該款共振器,並計劃利用貨車安裝共振器成為流動裝置,巡迴食肆和蘭桂坊酒吧區回收玻樽。
記者:呂焯均
由大學學者與環保人士創立的環創社,今年8月才成立,其項目幹事陳漢偉說,歐美酒吧的酒樽用量大,已使用共振器處理玻璃樽,然後由回收商再用吸管吸走。一間港商亦製造了港產共振器,香港賽馬會成為首個用家。
共振器不經人手處理,每部每天可處理1,000個樽,每部售價30多萬元;租用則每月1.2萬元,比目前靠人手去收集,每個收集箱巨大,容積達600公升,每個箱盛載600多個樽,又要運去處理廠才壓碎,共振器的成本較低,處理量亦較大。
每部共振器相當於一張寫字枱般大小,可放置在食肆或酒吧廚房。該會計劃在一部貨車上安裝,試驗作流動處理器,巡迴蘭桂坊、諾士佛台等酒吧區回收玻璃樽。
陳漢偉說,明天該會將在粉嶺一個生態農莊舉辦工作坊,有約20間中小學參加,該會已安排展出廚餘機,並向馬會借用共振器,即場向學生示範。
玻璃砂可用作土壤疏水
現場亦會教導學生環保種植,免費派發廚餘再造的堆肥,再利用回收的塑膠容器,包括不能分解的環保袋,作為盆栽。
此外,該會教導學生使用少量玻璃共振後變成的玻璃砂,混和堆肥,有助土壤疏水。至於環保袋其實不環保,但有市民改作盆栽,已成功種出薯仔。
學生可將親手弄好的盆栽帶回學校或家中繼續栽種,3月底該會再舉辦展覽,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培植成果。該會向政府申請在東涌設立永久的環保生態中心,持續作環保教育和新科技示範。
足本收睇《亂噏24》x DADA陳靜;跟住有嘉玲姐駕到!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